从社区到世界舞台,走实基层中医药硚口实践
“我了解到,武汉基层医院外国朋友圈不断扩大,在今年7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武汉基层医院中医药外国朋友圈的故事向全球讲述。去年以来,法国退休外交官姬先生到武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针灸、艾灸、拔罐等治疗60余次,眼疲劳、坐骨神经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如今,像姬先生一样拿着翻译器“打飞的”到武汉“看中医”的外国友人越来越多。”在2024年武汉市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通过视频致辞,高度赞扬硚口中医药工作。
博鳌亚洲论坛上,硚口中医药故事向全球讲述
今年7月,博鳌亚洲论坛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国际舞台上,硚口社区医院中医药的“朋友圈”故事被推向世界舞台。从法国退休外交官姬先生到德国患者弗兰克,再到美国涂鸦师,他们跨越重洋,只为在武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验中医药的神奇疗效。
法国退休外交官姬先生,因眼疲劳、坐骨神经痛等症状困扰多年。在中国朋友的介绍下,于2022年11月来到硚口区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了90后女中医高夏梦的针灸、艾灸、拔罐等治疗。经过8个多月的持续治疗,姬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我很喜欢针灸,很喜欢中医。”姬先生由衷地赞叹。如今,像姬先生这样拿着翻译器“打飞的”来武汉看中医的外国友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在这里找到了健康,更见证了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这些外国友人的故事被一一讲述,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界传递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和国际影响力。张伯礼院士在视频致辞中指出:“这不仅体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国际影响力,也证明了中医药在全球化背景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这更是武汉服务全球健康事业发展、造福各国人民的生动体现。”
方寸社区医院中医科里,父子坚守传承百年针法
在硚口区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后女中医高夏梦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法国外交官姬先生的高度赞誉。而这里,还藏着一个传承百余年的中医世家——梅海涛、梅著煊中医父子。他们以家传独特针灸技术,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成为社区居民信赖的“健康守护神”。
晚清时期,梅海涛的曾祖父梅鸿宾拜师宫廷太医学习针灸,传承至父亲梅忠英这一代,特色针灸治疗技术已独具一格。如今,梅海涛扎根基层,将家传技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他现任硚口区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主任,多年来,他坚守在基层一线,用家传的独特针灸技术与浮针治疗相结合,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
在该中心,不仅有让法国外交官点赞的90后中医高夏梦,还有像梅海涛这样传承百余年的中医世家。他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心的医疗资源,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居民们对中心的中医服务赞不绝口,纷纷表示在这里找到了健康和希望。
中医技术融合现代康复理念,国家智慧医养模式硚口试点
硚口基层中医药工作者不仅坚守传统中医的精髓,更积极探索中医适宜技术与现代康复的完美结合。荣东社区居民李阿姨因摔跤导致右下肢骨折,经过硚口区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的精心治疗,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恢复了日常功能。这是中心将中医技术与现代康复理念相融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康复服务的生动写照。
李阿姨今年61岁,今年3月不慎摔跤导致右下肢骨折。治疗回家静养3个月后,她发现膝盖不能弯曲。今年4月,李阿姨去医院复查,医生告诉她,这是因为骨折之后制动时间过长导致的膝盖无法屈曲,需要尽早进行康复治疗。然而,由于行动不便,李阿姨对前往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感到为难。
得知荣东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站可以提供康复治疗服务后,李阿姨便前往尝试。经过一系列触诊后,张静医师告诉她:“您膝盖的活动度屈伸范围只有15°。如能保证一天两次的康复治疗频次,1个月就能恢复日常功能。”听到这个消息后,李阿姨看到了希望。
从5月初开始,李阿姨开始了她的康复历程。中心医师运用中医适宜技术与现代康复相结合的方法,为她量身定制了康复方案。通过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手法以及现代康复设备的辅助治疗,李阿姨的膝盖屈曲角度逐渐接近90°。仅仅20多天后,她就已经能够上下楼梯了。
近年来,硚口区六角亭街社区卫生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互联网+医养融合”领域,获批成为国家智慧医养模式试点单位。中心与三甲医院共同成立了多个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共建医养结合服务站,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康复问题、医疗问题。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为居民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岐黄品牌激活群星效应,青年中医才俊如泉奔涌
硚口区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通过邀请多位中医药界的名医大咖坐诊,显著提升了中医药服务能力。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王平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骨伤针灸学院院长彭锐教授等知名专家定期在此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在名医的带教下,一批年轻医生迅速成长,成为中心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技术精湛,更在中医理念和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20年起,该中心成功邀请到多位中医药界的名医大咖坐诊。这些专家包括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王平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骨伤针灸学院院长彭锐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龚梅芳、武汉市第四医院主任医师代春兰等。他们定期在中心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不仅提高了中心的医疗水平,更为患者带来了更加专业、精准的诊疗方案。
在名医的带教下,中心一批年轻医生迅速成长。他们通过跟师学习、参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其中,李昊医生还在武汉市中医药技能大赛中夺冠,展现了中心青年医生的实力和风采。在中医名家的悉心指导下,余涛、韩秀文、瞿迁、刘思序等医生不仅在技术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在中医理念和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首推中医慢病管理门诊,传承非遗正骨技法
在硚口区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张冠医生运用中医正骨手法为众多患者成功复位骨折,深受居民欢迎。同时,该中心还打造了300平方米的中医馆,整合资源,为辖区居民提供“一站式”中医内病服务。特别是慢性病中医管理门诊,以中医体质辨识体系为切入点,运用中医中药改善慢性病患者的不适症状,实现了慢病的精细化管理。
今年7月,45岁的芮先生扭伤右外踝,疼痛难忍。他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经X光检查确认,右侧外踝已经骨折。面对这一情况,芮先生决定尝试中医正骨治疗。他来到硚口区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找到了张冠医生。张冠医生详细询问了芮先生的病史,并仔细检查了伤情。然后,他运用中医正骨手法为芮先生成功复位骨折部位。复位后,张医生为芮先生外敷了中心非遗古方“万应伤疡膏”,并配合夹板外固定和内服药物进行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和康复,芮先生的骨折恢复情况良好,活动自如。在8月15日的X光复查中显示,骨折已愈合,可以解除夹板固定。芮先生对张冠医生的医术赞不绝口,并送上了锦旗表示感谢。他说:“张医生的医术真是高明,让我免受了手术之苦。现在我的骨折已经好了,真是太感谢他了!”
除了中医正骨外,该中心还打造了300平方米的中医馆,整合资源,为辖区居民提供“一站式”中医内病服务。中医馆内设有中医内科、慢性病中医管理门诊等多个科室,涵盖了中医诊疗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慢性病中医管理门诊,以中医体质辨识体系为切入点,运用中医中药办法改善慢性病患者的不适症状。同时,门诊还融合健康管理手段,构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对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进行防控。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为他们带来了更加专业、贴心的医疗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硚口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他们通过举办义诊活动、健康讲座、中医养生课堂等方式,向居民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同时,中心还与街道、社区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中医药服务网络,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在硚口区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与街道、社区共同举办了多次义诊活动和健康讲座。这些活动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免费的医疗服务,更为他们普及了中医药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健康素养。此外,中心还开设了中医养生课堂,邀请中医专家为居民讲解中医养生知识,指导他们如何正确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如今,武汉基层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慕名而来,更在全球范围内展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硚口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为居民提供了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中医药服务,为他们打造详实细致的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共享和高效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为居民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