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硚口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政数局、市城管委的精心指导下,在东西湖区及汉川市城管局和交通大队支持合作下,根据《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方案》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以推行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管联动改革为切口,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引领,以降本增效为核心,为企业松绑减负,对行政审批和监管机制进行优化创新。今年,我区在“审管联动改革”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试点区考核中取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管联动改革经验做法被《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全省推介。2023年11月3日,市城管委、市政数局联合发文向全市推广复用“优化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手续”改革。
一、基本情况
硚口区人口密度较大,老旧小区数量较多,大批工程建设项目不断落地建设。按照改革前的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要求,办理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需要先跑城管局、交通局等多个部门办理相关证明,再到行政审批局申办核准证。除去办理时间,企业拿到手的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有效期已经不足一个月了。由于多数建筑工地规模大、土方清运周期长,经常要多次延办核准证,企业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推进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微改革迫在眉睫、大势所趋。
二、主要做法
按照“突出首创性,聚集小切口”的原则,硚口区充分运用大数据建设成果,大胆创新,实现审批与监管跨层级联动、跨部门协同,改革直达痛点堵点。通过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微改革,我区建筑垃圾清运实现了“三减一升”,企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一)创新制度赋能强化联动机制
加强市区部门联动。硚口区行政审批局联合市区两级城管部门,共同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审批事项相关协作工作,放宽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批时限至3个月,对重大保障活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等因素需要停运的,研究推行停运时段在核准证有效期中顺延。
加强审管部门协商。定期组织召开业务工作交流会,进行数据交底,积极联动各地区审批监管部门,做好建筑垃圾核准微改革督促检查工作,严格规范审批服务和监管行为,建立开展跨域共同执法、协同监管行动方案,逐一检查跨域建筑垃圾清运车辆,提高监管效率和广度。
加强政企沟通交流。全方位对建设单位进行指导,在建设工程开工前明确建筑垃圾处置要求,确保建筑垃圾得到妥善处置,建立健全回访机制,及时分析解决问题,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单位及时做好反馈和指导。让审与管“联”起来,促进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批便捷化。
(二)创新数字赋能开创审管新局
在市政数局、市城管委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市城市大脑智慧管理平台、武汉市政务服务智慧管理平台3.0系统、武汉市审管一体化信息交互平台、武汉政务APP等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硚口区各项改革措施不断落地,为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和延续审批与监管,破除了各部门间的数据藩篱。
我区以此为契机,加快审批监管平台建设,拓展电子证照应用,以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和延续审批与监管全流程数字化为目标,大胆改革。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后,各职能部门分别将证明(初审)材料和审批件上传至武汉市审管一体化信息交互平台。此后,申请人提交材料和行政审批局完成核准、出证全部通过平台在网上完成,无须再四处奔波。出证的同时,系统同步生成二维码电子证照、同步推送至审管平台和申请人。各监管部门的检查结果也将同步推送至审管平台。
(三)建筑垃圾清运实现了“三减一升”
一是线上办理减跑动减时限。各审批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申请消纳、申请初审、过境备案、提交核准申请等流程均可转向线上办理,实现建筑垃圾处置核准零跑动。自今年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微改革实施起,企业续办次数大幅减少,窗口办件量同比减少六成。极大程度节约了申请人办事时间。
二是数据共享减流程。依托武汉市审管一体化信息交互平台搭建建筑垃圾处置跨域审管联动模块,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平台建设、数据共享,将审批流程从8个缩减至3个,实现了群众一键申报,各部门分类审批,审批局统一出证(二维码),审批与监管数据实时共享、无缝衔接。
三是证照电子化减成本。通过证照电子化,信息互联共享,打通各平台数据,改革实施5个多月,共为29个建筑工地26家企业办理了4589个二维码电子证照。区行政审批局打印机耗材、人工、行政成本等同步降低了50%以上。同时,还有效解决了企业多头跑、信息不共享的痛点,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交通成本。
四是信息同步提升监管水平。电子证照实时共享,跨域监管数据实时传输,审管数据无缝衔接,各监管部门通过武汉政务APP或微信扫描二维码电子证照查看证照信息,进行智慧监管。监管信息通过武汉市城市大脑智慧管理平台同步推送至审管平台,破除部门数据壁垒,提高审批监管效率,促进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工作成效
省、市媒体多次报道我区智能审批、优质服务等创新典型案例,其中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管联动改革经验做法被《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全省推介。
“真的方便多了,核准证有效期延长了,而且只需要一次性提交材料,续办也不用多头跑了。”武汉瑞祥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叶宏磊,在硚口区行政审批局一次性办好了50多台渣土车的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有效期为3个月。此前,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只有1个月有效期,且每次办理要跑城管局、交通局、审批局等多个部门。“费时费力,每月都要花好多工夫在办证上。”叶宏磊说。
此举也得到了武汉市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的肯定。
四、创新点和推广意义
(一)全省首创跨市审管联动
针对外运渣土办证繁琐的困局,硚口区在上级部门和兄弟城市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发“建筑垃圾处置跨域审管联动”模块,实现了硚口区(出土)、东西湖区(过境)、汉川市(消纳)的跨域智慧监管,在全省乃至全国,迈出了跨市审管联动的第一步。
(二)全市首创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电子化
改革后的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不再是纸质版的证明,而是一张包含许可信息的二维码电子证照。渣土车的许可信息,通过市审管联动一体化平台同步推送到武汉市建筑垃圾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执法人员通过扫描这些二维码开展监管,执法结果会通过建筑垃圾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反馈到审管一体化平台。监管方式从人工端升级至移动端,审批部门制“二维码”即出证,监管部门扫“二维码”即查证,实现审批监管无缝对接。
(三)省、市多部门联合推介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改革经验
省、市媒体多次报道我区智能审批、优质服务等创新典型案例,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管联动改革经验做法被《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全省推介。
市城管执法委和市政数局联合下发《关于推广优化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手续的通知》,要求扩大硚口区优化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手续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果,在全市推行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证照电子化。
案例说明:
硚口区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管联动实现了硚口区(出土)、东西湖区(过境)、汉川市(消纳)的跨域智慧监管,在全省迈出了跨市审管联动的第一步。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有效期从1个月延长至3个月,审批流程从8个缩减至3个,监管方式从人工端升级至移动端,审批部门制“二维码”即出证,监管部门扫“二维码”即查证,实现审批监管无缝对接。
相关经验做法被《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全省推介。市城管执法委和市政数局联合发文,要求扩大硚口区优化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手续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