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地名始于汉口镇形成之前,位于硚口区中部邻近汉水地带,泛指东起硚口公园,西至双厂巷,南临汉水,北至原武汉机床厂一带的地域。
早在明代崇祯年间,就出现了“硚口”的地名。据地方史志记载:“在未有汉镇之前,汉水排山倒峡,由硚口以至后湖。”具体可考时间,是在明崇祯八年(1635年)。为使汉正街一带的街市、商店、民居不受水淹,汉阳通判袁焜在硚口修长堤。堤外因取土挖成玉带河,在河与汉江相连处的河口,修了一座石桥,因而此地被称作“硚口”。同治三年(1864年),汉口又筑城垣,城外护城河连汉江,在河口也修了一座石桥,仍取名“硚口”。为便于区别,分别称之为“大硚口”和“小硚口”。故民间有“汉正街、一直走,走到头、是硚口”的口头语。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汉口城垣拆除,玉带河和护城河都逐渐淤塞,为居民住房所取代。虽经历近百年城拆、堤废、河淤、桥毁,而“硚口”地名仍沿用至今。20世纪60年代初,在硚口艾家嘴河边,仍竖有刻着“硚口”二字的大石碑。桥之所以写作“硚”,是因为桥为石桥之故。据说,这座红色古石桥至今还完整地埋在月湖桥旁的地下。
由于汉水有水流从玉带河、护城河经硚口地区流入后湖,致后湖地区郊野风景优美,玉带河一带风光也不减秦淮,故前人曾用“渡头春水碧硚口”的诗句加以赞扬。《汉口竹枝词》也有“水涨平湖景致多,远霞红透晚来波。土塘买棹弯硚口,一路乘凉到小河”的描绘(见《汉口小志》),《汉阳县志》也曾把“大河之右有大小二硚”列为“汉阳十景”之一。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硚口便是个颇负盛名的古老地名。
硚口地区的地势是东南高而西北低,每到夏秋水涨,后湖的水就从西北濯入市区,给居民带来灾难。为此,明末修造了长堤,清同治三年(1864年)建筑的城堡都起过一定的防水作用。汉口城墙护城河外,从南到北,全湖沼,名曰“后湖”。后湖本是襄河故道,后来逐渐淤塞,形成一处长形湖泊。清人叶廷琯说:“汉口后湖,一名潇湘湖。冬春水涸,遍种菜花,故名黄花地。梅雨涨发,则汪洋巨浸矣!”他还写了一首《后湖竹枝词》道:“烟波浩渺似潇湘,谁识春来菜陌黄?欲与麻姑话尘劫,一年一度小沧桑!”就是这一年一度的水患,害苦了硚口的居民。
张之洞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筑后湖长堤(张公堤),同时还请准清廷拆除汉口城堡,并在城堡的墙基上修筑后城马路(中山大道),马路的西起点便是硚口。在硚口路以西,民国初年建有新泰茶栈、泰安纱厂、颐中烟厂、康成洋酒厂等。正硚口一带,是大片空地,每当晴日,如庙会一般,演戏的、说书的、耍棒的、玩猴的、搞杂耍的、摆地摊的以及卖狗皮膏药的,都会聚于此,招徕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