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初年,硚口古田区是汉水的古河道,汉水改道以后,这些荒土荒湖,涨水季节,一片汪洋;枯水季节,芦苇丛生,便出现一些高出水面的大大小小的土墩。明末开始少数渔民在此选择较大的土墩培土加固,筑屋定居,冬耕夏渔,维持生活。清初以后,又有一些外地人来此填沼开荒。他们插枝为标,立碑为界,依墩填土建房。从此,这些无名的土墩便以居住者的姓氏为名,入易家墩、陈家墩、肖家墩、祝家墩、龙家墩、韩家墩、江家墩、罗家墩等等,这是硚口最早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墩,于是古老的地名墩伴随硚口成长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修建了古田路、古田一路、古田二路、古田三路、古田四路。昔日的荒芜区,早已和繁华的汉口市区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