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的牛肉行业(二)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8-11-19 15:06
来源:
牛肉行业有批发业与零售业之分。牛肉批发业(牛宰户)最初是回民经营的,集中地在广益桥(今民权路花楼街口至打铜街)。广益桥的牛肉行业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广益桥就已有宰牛场所和牛肉集市。辛亥革命后的十几年,是广益桥牛肉业最为兴盛的时期。当时的牛宰户有陈泰兴、张元记、张洪发、马仁记、马义记,满春路对面天一街有魏福记、王安记等,每天宰牛五六十头以供应市场。
由于时代的变迁、市场的需求,郊县,乡镇也有一些汉民牛贩子陆续来汉口当牛宰户,起初都是自宰自卖。清同治末年,汉口的牛肉批发业就形成回、汉民族共同经营的行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了对行业加强管理,在各行业纷纷成立同业公会的同时,牛肉商业同业公会也成立了。1912—1937年,牛宰户已发展到40余家,平均每天宰牛百余头,农历十冬腊月为旺季,每天宰牛达200多头。由于营业兴盛,经营方式由自宰自卖发展到专营牛肉批发业务。有的牛宰户还兼营牛行,挂行业的招牌招徕客商。当时经营宰牛业的回民中有魏福记、陈泰兴,汉民中有张玉记、陈仁记、协兴隆、同兴泰、陈鼎太等。1938年武汉被侵华日军占领。第二年,即1939年,汉口沦陷时期设立两个屠宰场,第一屠宰场在硚口牌楼街巷内,第二屠宰场在球场街怡和后巷怡和仓库内。将市内分散的牛宰户纳入两个屠宰场内集中管理,统一税务征收和防疫检验。
牛肉零售业可以说是牛宰户的门市部,实际是牛肉批发业的供销行业,1912年后都纳入各菜场营业。硚口地区各菜场及街头巷尾的大、小集市都有牛肉摊、店,共约200余家。与牛肉行业有关的还有一些附属行业,如牛皮坊、牛骨坊、胶坊和牛杂餐馆等。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在居仁门崇仁路(后为江北水果批发部)设立了牛羊加工厂,加强了牛肉行业的屠宰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