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口竹枝词》看汉正街百业兴盛(三)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8-07-13 17:19 来源:
 

18世纪中叶,汉口只有盐、米、典当、木材、花布、药材等“六大行”,而且,这“六大行”都与自然经济和官府专卖联系着。到了19世纪50年代,“六大行”已经让位给“八大行”了, 其中绸缎、布匹、杂货(即百货)、纸张都是家庭作坊生产制作出的手工产品,对汉正街市场货源是一个很好的充实。从竹枝词中,还可以看到那时汉正街手工工场和店铺的生产经营特色。“街名一半名呼,芦席稀稀草纸粗。”原注中列举了纬子、衣服、袜子、芦席、草纸、打扣等街名。另外,还有打铜、绣花(汉绣)等街名。“街名一半店名呼”这句竹枝词,不仅道出了当年硚口手工业规模之大和专业性街道之多,还反映出当年硚口手工业产销结合、前店后厂的特点。

汉正街商业市场众多专业街道的形成,不仅便于交易,也适应了包买主的需要。如打铜手工作坊虽然集中在堤街和打铜街,而大的铜器商号却在黄陂街和汉正街一带。硚口打扣巷集中了许多羽扇、绒花、绢花作坊,而精美制品都在最繁华的硚口新街出售。包买商出现以后,逐步支配和奴役手工业者,使他们沦为雇佣工人,而包买商则分配加工,向着资本家方向发展。为了抵抗这类包买商的剥削,每个专业都有行会组织,前面提到的“齐行敬神”,就是这种行会组织的活动之一。

竹枝词中还记述了这些专业性街道上的手工名产名店,如蓝田室名笺雅扇、罗天源帽子、何云锦鞋、洪太和丝线、牛同兴刀剪、王恒丰烟袋、罗明德牛烛、马公亮香货等等。这些名产有些是本店作坊生产的,有些是通过“包买”收购的,如靴鞋、帽子、烛芯、香货等,就是由商人供给原料,直接向小商品生产者分配,由他们在家里加工,制作出的产品交给业主,将工资付给他们。商人通过包买从家庭手工业小生产中精选合乎市场需要的商品,又利用手工工匠的熟练工艺和延长工时等手段,使产品精益求精,创出名牌,以加强竞争能力。“货物都夸本号佳”这句竹枝词,就反映了市场上自由竞争的倾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