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口竹枝词》看汉正街百业兴盛(一)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8-07-02 17:10 来源:
 

明末清初,汉口商品贸易有了进一步发展。“北货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清初学者潘耒这两句咏汉口的诗,形象地描绘了那时汉口商品交换的盛大规模。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汉口商品经济发展到鼎盛时期。道光年间成书的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反映了汉正街的百业兴盛的情况。

叶调元是个落第封建文人,他曾两次游历汉口,己亥年(1839年)重游时,他发现,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使汉口的社会风气大变。他写的《汉口竹枝词》广泛地描述了19世纪40年代汉口商品经济发达的情景“廿里长街八码头,多车轿水多舟。若非江汉能容秽,渣滓倾来可断流。”原注说:“八码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艾家嘴、关圣祠、五圣庙、接驾嘴、大码头、四官殿和花楼等“八大码头”。一说是指四坊八码头。由于汉口商业繁盛,五方杂处,为了便于管理,当年把汉口市区化为居仁、由义、循礼、大智等四坊,每坊都有上下两码头,共有八码头。可见,那时汉口镇市区划分四坊,襄河沿岸的码头就有一定规模,而码头的修建始于硚口,对汉正街商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据《汉阳县志》,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汉口全县人口约有43万,其中汉口镇和汉阳城关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一半。竹枝词云:“茶庵直上通硚口,后市前街屋似鳞。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这说明汉口人口并非自然增殖,而是商贾麋集的结果,在人口中大多是商人,只有“一分民”。寥寥几笔,就概括了跃居“四大名镇”之冠的这个新兴商业城市的特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