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清代硚口商业的八大行(四)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8-06-25 15:51
来源:
棉花行 清乾隆初年,花布行(棉花和土布行)已被列入汉口镇八大行帮之一。清末,汉正街大水巷、同安里一带开有多家棉花行,多为天门、沔阳棉花产地的商人经营,其棉花交易量仅次于上海。棉花行从交易中收取佣金(中介费),由卖方按售价的1%付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汉正街有棉花行10家,年交易额白银800万两。
茶行 清末,汉正街形成茶行,崇阳、蒲圻等地茶叶在此行销。汉正街开设有抱云轩、车和顺等十家大型茶叶铺,请女工在市区采购茉莉花,用土法加工制成花茶。茶叶行销周边省市,并出口俄罗斯等国,生意红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交易额白银1700万两。
药材行 清初,汉正街已形成药材市场,药帮巷、新街口、茯苓巷均为中药材集散地。药帮巷开有河南怀(庆)帮协盛全药材行,新街口开有张万顺药材行,茯苓巷开有汉帮茯苓行。药材市场聚集河南、江西、四川、湖北的药材行,不少药材商在汉正街购置房产,修建会馆。河南怀庆府商人建有药帮巷、药帮一巷、药帮二巷及覃怀会馆(药王庙);张万顺建有万顺一巷、万顺二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汉正街有药材行20家,年交易额白银300万两。
牛皮行 汉口开埠后,牛皮行始兴。时在牛皮出口贸易发展的刺激下,一些原业经营龟板、小羊皮、狗皮等杂品店铺转化而成牛皮行商。清末,汉正街一带设有多家牛皮行,其业务兴衰和价格涨跌,受制于国际市场。光绪三年(1877年),因俄国、土耳其交战,该年度汉口牛皮出口量比上年猛增3倍,达创记录的5.6万担。
什货行 又称广(东)福(州)什货行。鸦片战争以后,广东的手工业品和少量洋货进入汉正街市场后,渐成货行。广褔什货行主要分布在三曙街与长堤街之间,后形成广货巷地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军在汉口纵火,汉正街市场多数房屋被焚毁,市场萧条,“八大行”逐渐消失。以后,硚口商业中心逐渐下移至中山大道六渡桥一带,汉正街逐渐转化为小商品专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