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清代硚口商业的八大行(二)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8-06-04 16:52
来源:
从汉正街自明末清初后的商品经营发展历史看,西段粮、什货、油、棉各业较多;东段则以药材、参燕、金银行业为主;中段百货、布匹、山货、海味、纸张等业较多。正街一带的手工业作坊多为划行归市,前店后坊,自产自销。许多街巷多以行业命名,如淮盐巷、豆腐巷、茶叶巷、竹牌巷、花翎巷、烧饼巷、打扣巷、钱板巷、灯笼巷等。正如《汉口竹枝词》所云:“街名一半店名呼”。但当时汉正街主要是经营“洋货”与“广货”之类的大商店。由于豪商大贾们不屑于经营小商品,故清代的汉正街,只有零星流动的小贩和小百货铺面出售小商品,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商品市场。
清末汉正街八大行在汉口商场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年贸易总额高达1.02亿—1.08亿两,约占汉口各帮年贸易额1.65亿—1.7亿两的60%左右。对外贸易方面,八大行帮亦居重要地位。1895年,汉口单茶叶一项出口值即达1500万关两,占同年出口总值的41%。其他如皮货(含牛羊皮)占2.9%,油类(含桐油、芝麻、豆类、豆饼、柏油)占9.7%,三大项共占汉口该年出口总额的53.6%,到1905年则更占到58.6%。由此可见,八大行的兴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汉口的出口贸易。
八大行中,除了盐行和广褔杂货行外,其余各行都不同程度地为洋行收购原料服务。硚口沈家庙山货行原来收购猪鬃、牛皮和山货,由于外商收购牛皮、猪鬃使山货行业务日益扩大,这样山货行就分为牛皮、山货、猪鬃等三个行业。牛皮行由开始的零星收购发展到成批收购,成年交量达到20多万担。猪鬃号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前,还只有潘祥记等7家,店主、店员合计不过70—80人,交易量小,数十斤就是大宗交易了;到1911年,猪鬃号就增至60余户,工人达2000余人,年加工猪鬃约7000担,年贸易额达80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