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清代硚口商业的八大行(一)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8-05-28 15:51
来源:
汉口向来以东方大埠而闻名于世,而清代又是最为显赫昭彰之时期。其时,汉口的地位,一度仅次于上海而居全国第二位。而作为汉口商业中心的硚口地区,其商贸行业活动频繁,日渐形成的商贸“八大行”,反映出当年汉正街商业的兴盛。
所谓“八大行”,是指清代硚口市场的八大商贸行业,它在硚口商业乃至汉口商业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硚口商业市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代硚口“八大行”不同的时期包含不同的内容。至19世纪初,汉镇市区进一步扩大,商贸业始有“八大行”之说,即指银钱、典当、铜铅、油烛、绸缎布匹、杂货、药材、纸张八大行。
汉口开埠,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市场情况发生巨大变化,商业“八大行”也有所变更。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银钱、典当、铜铅、油烛、绸缎布匹、纸张等行业相应衰退,大宗交易转移到其他行业。于是,汉口商业的八大行变为:盐行、茶行、药材行、广福杂货行、油行、粮食行、棉花行、牛皮行。据《湖北通志检存稿·食货考》记载:在汉江码头装运的商品有18大类、230余个品种。如湖北省内的各色鲜鱼,湖南、鄂南的茶叶,汉江流域的棉花、布匹和四时鲜果,吴越的丝绸及海产品,山西、陕西的牛羊皮,安徽的茶、油和文房四宝,云南、贵州的木耳、生漆,四川的桐油、药材,江西、福建的瓷器、果品以及广东、广西的日用杂货等。“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异物,来自远方者,旁溢露积”,推动着武汉市场向纵深拓展。汉口的商品贸易市场由码头发展到河街,又由河街发展到正街、夹街,逐渐形成较大规模。而盐、茶、粮、油、药材、杂货、棉花、牛皮等八大交易行则遍布汉口镇,继而远近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