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华中的苏恒泰油纸伞(四)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8-05-02 17:36 来源:
 

1918年,由苏恒泰第三代老板苏荫泉接管业务。他善于听取顾客意见,悉心研究改进纸伞质量。1928年春,苏荫泉与胞弟启良夫妇商议,回湖南湘潭自设作坊,取消了与其他作坊订立的承包合同。这样,在改进质量上变被动为主动。除保持原有特点外,纸伞的包顶一律改用丝棉,后又改用绸布;伞面,其他伞店只涂红厚漆,而苏恒泰则改用广州银朱;伞的品种、规格也增加到花纸伞五个尺码,改良蓝面伞五个尺码,蓝面勾柄伞三个尺码及红面大柄伞八个尺码等四大类;伞面最大半径为3.2尺,最小半径只有1.2尺,规格多达21种。同时,将过去使用的快干熟桐油改用生油,称为浸油伞,这种伞的抗湿能力和耐用程度,比熟油伞好。门市出售时,在伞上又刷一层油;凡购伞者,可凭其爱好,由店员在伞面上代写姓名或配以字画,别具一格。苏恒泰这种服务周到的经营方式,赢得了顾客,因而生意兴隆,曾达到年销纸伞10万把的全盛时期。

1931年,武汉大水,店面被水淹没,不能营业。第二年,苏恒泰在关帝庙街建成两层西式铺面一栋。新店落成后继续营业。

1938年,日寇侵入武汉,苏全家即离开汉口,“苏恒泰”店内所有货物、原料、家具,被人搬运一空。为谋求复业,只好筹措少数资金,雇了8个工人在店内自制销售,艰苦经营度过那八年抗战的岁月。

1945年,抗战胜利,弟媳鲍天白到湘潭再度组织作坊,将汉口店面不动产契约抵借到一笔贷款,赶购原料,将丝棉包顶伞改用纺绸,头发绳挽边,因保不住伞边的折断和裂口,就改用拉力强的纯丝线。伞脑由含水易朽的松木改为坚结不含水的株木。又在光油内渗入动物油,使油质保持润泽、柔软。由于质量进一步提高,营业上收获也大,年产销量很快恢复到10万把水平,产品供不应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