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六)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8-04-02 17:53 来源:
 

此外,居民每家每户也有其独特的庆元宵的方式:一到元宵那天的晚上,一般居民家都要在神龛上供汤圆,烧香敬神,因之就唤汤圆为元宵。在那天日间或夜间,各家都要做元宵吃;有的另行做些荞麦粑、细米粑或小麦粉子粑,统名为“月半粑”来应这个节日。

元宵之夜,大多数人家要点燃灯笼悬挂于大门外,名曰“试灯”。有的还用长竹篙子挂着灯笼,悬立屋脊或“晒台”之上,与其他人家比高低,又名曰“试天灯”。同时,小孩们燃着花灯出外玩耍,并成群结队到杂货店“化”蜡烛。口中还唱道:“今天十五,明天十六,恭喜老板,化支蜡烛”。而店家往往给每盏灯一支小蜡烛。

青年人则玩“龙灯”,舞“狮子”,划“采莲船”,踩“高跷”,沿家沿户说吉利话,各家亦大都放鞭欢迎。

在闹元宵的这天,给人印象最深的要数“高跷”了。高跷,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文艺活动之一,深为群众欢迎。

清代初年,高跷在汉口已十分流行。据范锴《汉口丛谈》一书记载:“楚俗以木系足,覆地行舞作戏,名曰高跷。试灯之节,赛会之时,皆集以群夸其艺”。范锴还有一首描绘汉口居民踩高跷的诗:“……三三五五好身手,前队后队纷相迎。忽肆狰狞幻鬼变,黄须之儿带铜面。刺以长矛接短兵,三岔路口成蚁战。或作荆布村妇妆,目送何处游冶郎?谑浪喧哗无不有,观者如堵齐首昂”。当时汉口的高跷,不仅有“狰狞幻鬼”的神怪故事,也有“长矛短兵”的武打,更有“荆布村妇”的儿女情,内容丰富多彩,表演生动活泼。

如今,每年的元宵,硚口地区不仅各公园和文化娱乐场所举办迎春灯会,也有“花灯一条街”和龙灯赛会。在五光十色的花灯会上,电灯代替了蜡烛,彩绸代替了纸张,更加上电动、自控、电子机关,使各式花灯巧夺天工,绝非旧时代的汉口灯市可比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