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二)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8-03-05 15:12 来源:
 

守岁时由专人燃烛上香,每间房屋点一盏灯,并使其彻夜不熄。入夜后在香案上点燃的第一炷香,称为“起香”。从此时起,当每炷香或每对蜡烛快要点完时,就要及时更换。每上一炷香,必放一挂爆竹。就是这样,人们在起伏不断,远近相应的爆竹声中,等候着子时初刻的到来,以便“出方”。

“出方”一称“出行”。到了时间,各家户主根据当年历书记载的喜神所在的方向,在户外焚香燃烛,向天拜祷。同时叫一个小孩抱几块劈柴,进门时连喊“财来了!财来了”!讨一个“开门彩”。

这些风俗,当时久住汉口的叶调元在他写的《汉口竹枝词》中,便有生动的记载。如阴历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为不让“灶神”在玉帝面前讲坏话,便想出了用糖粘住灶神的嘴巴,使他开不了口。叶调元在他的《汉口竹枝词》中,幽默风趣地反映了这一习俗:“送灶一盘鸡骨糖,谁家舍得用黄羊?如教糖汁能粘口,好事焉能奏玉皇?”小年过后,大年三十夜前,是要债和还债的紧张时间,那些无力还债的小商人和贫民便四出躲债,《汉口竹枝词》对此有生动的描绘:“望后飞来纸一张,小年过了索逋忙;今朝不便明朝有,硬语还将体面装。”

由于自清初以来,汉口便是个发达的商业城镇,“五方杂处,商贾辐辏”。因此,旧时汉口春节,居民间互相拜年,也颇具商业城镇的特点。

据史书记载,清代中叶每年初一那天,互相“拜年”。如果是泛泛之交,便在年三十夜教人递拜年帖子。一般是从门缝中塞进房内。叶氏《汉口竹枝词》云:“元旦开门向喜神,皮衣皮帽簇簇新。拜年不见还留帖,多是昨宵躲债人。”那些较为亲厚的亲朋,相互拜年有许多讲究。据徐焕斗《汉口小志·风俗志》云:“拜年客来多留吃‘元宝茶’,或摆果盒以待。闻客敲门,皆曰‘有慢’;谢客不见,主必留客帖。”而所谓“元宝茶”,“系用红枣、莲米、花生米泡制者”。客人吃茶,必将红枣留杯内,如果不吃茶,拜完年就走,口里要说“存倒、存倒”。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曾写到春节主客相见时的情景:“主客相逢吉语多,登堂无奈磕头何。殷勤留座端元宝,九碟寒肴一暖锅”。此外,清代汉口的春节,相互送礼的风俗在竹枝词中也有反映:“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