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一)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8-02-26 09:06 来源:
 

汉正街自形成之日起,便是汉口市镇的商业中心。因此,硚口地区特别是靠汉正街一带,农历过年(春节)的民俗风情便带有浓郁的商业城镇特点。

从清代至民国年间,每到岁尾年头,人们为了辞旧迎新格外忙碌,各项活动以求“吉利”与“兴旺”为要旨。

旧硚口地区“过年”,其实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便开始了。这天硚口地区的老居民谓之“过小年”,在这一天有“祭灶”的风俗。传说这天各家的“灶神”上天,向玉皇汇报一家人的善恶。居民为了不让灶神多嘴,这天晚上,每家都买一盘“胶牙糖”祭祀灶神,其用意是黏住灶神的嘴,以免他上天讲坏话。

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更加忙碌起来。每家出门在外的人,不论离开汉口多远,千方百计要赶回家吃年饭,称为“团年”。吃年饭必须在天亮以前开始,为的是“越吃越亮”,象征前途光明。饭桌上的全鱼照例不吃,取“年年有余”的吉兆。

在没有用上自来水以前,家家的水缸要满储清水,保证新年三天内有水用,寓意是“褔水长流,子孙富足”。以卖水为业的挑水夫因此大忙特忙。

妇女们赶做“过年鞋”。“过年穿新鞋,喜事一齐来”。男人们从事打扬尘(即大扫除)、换春联、贴门神。用五张雕花的红纸粘在门楣上,称为“挂楣签”,也叫“封门钱”。桌上花瓶中插柏枝,谐音是“百子”。还有插天竹、冬青的,在小瓷盆中养水仙花的,乃是取“长青”之意。

除夕黄昏喂家畜,务必使其饱餐。夜晚祭灶神,因为他在过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时“上天言好事”的任务已经完成,要欢迎他“回宫降吉祥”。

祭过灶神,全家人齐集堂屋,祭天地、祖先,拜尊长,表示“辞年”。尊长用红纸包钱给晚辈,通称“压岁钱”,希望能够“压祟”。通宵不睡,名为“守岁”。万一有老少不能支持而去睡觉的,称作“挖窖”,意思是去挖窖藏金银。婴儿的摇窝里要放葱、蒜与剪刀等,希望他日后“聪明”、“会打算”并能“剪除百邪”。10岁以下的小孩要佩戴“皇历头”(即历书),据说可免一切灾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