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阁,是清康熙年间由民间募款修建的。阁内供奉的“观音大士像,金身丈六,妙相庄严”;阁外板桥流水,垂杨夹道,风景优美,因此,观音阁一带便成为汉口居民特别是妇女们踏青游览的胜地。观音阁茶楼酒肆林立,吸引了众多游人。香客游人不仅可在茶馆饮茶,浏览湖光山色,而且可欣赏到茶馆内的演唱。
由于这里的茶馆临近后湖,“一样楼台夸近水”,独占风光。清代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写这里的茶馆云:“粗茶莫怪人争磕,半是丝弦半局班。”原注道:“女唱曰‘丝弦’,屠户、茶佣聚集而唱曰‘局班’。”可见当时观音阁一带的茶馆里有专业与“票友”们的演唱,因而形成了“层台百尺俯清流,客到先争好座头”的热闹场面。加之茶馆“水光山色座中招,瓷器精工用淡描”,使紧邻后湖的观音阁一带茶楼成为汉口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正如《汉口竹枝词》所云:“两层屋宇势毗连,晴日游人擦背肩。要吃清茶兼望远,楼高须上涌金泉。”“清茶寂寞殊无味,要听丝弦怕熟人。能使两难成两美,地方最好早逢春”。当年观音阁一带的茶馆,颇有些出众的演员在此演唱,如《竹枝词》云:“沿湖茶肆夹花庄,终岁笙歌拟教坊。金凤阿香都妙绝,就中第一简姑娘。”词中提到的金凤、阿香、简姑都是这一带茶楼中的有名歌姬。正因为观音阁一带如此有吸引力,使得游人流连忘返,茶客们因“茶香烟雾袅灯光,为恋清歌不散场”。
不仅如此,在茶楼以外的后湖空地上,还百戏杂陈:“芦棚试演梁山调,纱缦轻遮木偶场。听罢道情看戏法,百钱容易剩空囊。”此外尚有“走索车坛”,更有“猴子狗熊玩棍棒,雀儿老鼠打秋千”的杂技。这一带实际上已成为汉口居民的娱乐场所。
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汉阳知县把观音阁改为“黉宫”,不久又改成孔庙,成为官僚仕绅祭孔的“圣地”,老百姓娱乐饮茶的活动便渐渐在此处消失了。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此地,利用旧有建筑物办起了人民文化馆和一所小学(后改为五十七中学)。紧靠旧观音阁北侧的一块地基,经汉剧表演艺术家吴天保向首届市政府提议在此修建剧场。他的提议得到很多艺人的响应,有的甚至要捐钱捐物以示支持。在当地主管部门文教局的协助下,获政府拨款4万元,于长堤街观音阁北面(原市立民众教育馆后院,现武胜路红燕巷12号),填凼平地,施工建筑。于1951年建成一个木质结构,建筑面积1281平方米,共1055个座席的国营剧场,定名“和平剧场”。
1952年春节(2月27)剧场正式开张。和平剧场在这一时期作为武汉市汉剧第一团演出基地,实际上是场团合一。吴天保任经理,彭天广为副经理,职工共40人。
吴不仅仅是位艺术家,而且还是位热心的戏剧改革家。他在剧场内取消“打闹台”、“跳加官”,名角适当演开锣戏,取消剧场内丢毛巾把子,取消收小费,实行对号入座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废旧立新。因此,建国后建成的和平剧场,吴天保出任首届经理,既是顺理成章的事,又是对新的剧场演出制代替旧有演出制的肯定。
1962年9月,擅演现代戏的武汉市评剧团,因在和平剧场拥有大批观众,且常演不衰,在市文化局的批示下,成为剧场的新主人。评剧是新兴剧种,通俗易懂,音乐优美,似海绵吸水一般吸取各门类艺术之长,一时成为时尚。剧场也如该剧种那样,开始演出各种戏剧。有京剧、汉剧、扬剧、豫剧、越剧、评剧、歌舞、杂技、话剧、木偶戏、黄梅戏、花鼓戏等等。本地与外地的各专业剧团,各名家大师也纷纷到此献艺。“文革”期间,和平剧场一度改名“红卫剧场”。1977年恢复原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平剧场荣登全国戏曲演出场次和观众上座率两个第一。与时同时,在中央文化部和文化局的支持下,和平剧场分两期开始改造,于1989年9月完工。改木质结构为混砖结构,由单一的戏曲演出,改为戏曲、电影、录像等综合型剧场,观众席854座。
20世纪90年代,国家进入深化改革阶段,武汉市评剧团也于10余年前的演出团体转化为经营实体。
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市场,和平剧场人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前后开展了各种文艺活动,其中“周末工薪影院”(即每逢星期五低价放映的电影专场),刺激了沉闷的电影消费市场;抓住中国步入老龄化国家这一契机,与武汉汉剧院联手推出“双休日剧场”(即在星期六、星期日开展汉戏演出活动),使和平剧场成为武汉市独树一帜由票房支持的“戏窝子”。
回溯和平剧场的历程,它由寺庙、学宫逐步演变成为国营剧场。几度兴衰,每兴起都孕含着地方文艺的蓬勃生机,每衰落也都布满了社会历史的沧桑痕迹。但和平剧场永远是艺术家的摇篮,永远是城市戏曲上活跃的平台。在改革开放的新势力下,剧场的文艺演出朝着人们需要不断进步,乃至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