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区是武汉市手工业最集中的城区。清道光年间叶调元写的《汉口竹枝词》说“长堤中段最繁冲,列肆金工与木工;锯屑霜飞撕板料,椎声雷震打烟筒。”叶自注道“由体仁巷至福建庵一段,悉是木货、铜烟袋等店,椎斧之声日夜不息”。可以想见当时长堤街上手工业之兴盛;至民国时期,竹篾坊、寿材行、缝衣店、打铁铺、铜匠、锁匠、修钟表、补锅碗等手工作坊店铺遍布大街小巷。店铺作坊的手工业者大多数来自本省黄陂、孝感、黄冈、汉川、沔阳等县农民。在乡下因耕地少、受地主剥削压榨,生活极其困难,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便到汉口来寻求生活出路,靠手工劳作赚钱养家糊口。
解放后的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主席乘专列来到汉口。第二天,毛泽东请李先念、王任重邀请曾领导手工业互助合作的基层同志,听取手工业发展情况,中南局通知硚口区委书记张华,就手工行业互助合作中的一些问题向毛泽东主席进行专门汇报。
17日晚7时,刘建勋、张华一起乘车来到中南局机关大院内(现武汉迎宾馆)。刘建勋把张华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微笑着用手示意张华坐下。毛泽东说:“今晚请你们来到我这里做客。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就是拜你们为师的,是特地从北京来向你们请教的。解放已经三年多了,国家的变化很大,也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你们的工作有成绩,也很辛苦,我要虚心向你们学习。”毛泽东和颜悦色地问张华:“你是哪里人?”张回答说:“我是河南濮阳人。”毛泽东微笑着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沙场上产下了杨宗保,不就是在濮阳城的东门之内吗,濮阳自古以来就是出英雄出人才的地方。”话锋一转,毛泽东诙谐地接着说:“你千里迢迢的从北方来到南方,可不简单。古人说:‘千里做官,为了吃穿’。我们是共产党人,做官不能只为吃穿,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闹翻身得解放。”
在这种轻松、和蔼、无拘无束的气氛中,毛泽东把谈话转入正题:“我请你到我这里做客,谈谈硚口区的手工业互助合作中的一些情况。要使合作社成为普遍的社会制度,必须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工作,怎样才能做到一处一处和一步一步地进行,我们还缺乏具体的经验,要向你们求教。”
张华汇报了硚口商贸简要历史。张华说:明朝天顺年间开始有人来硚口定居。崇祯八年(1635年)筑袁公堤(即今长堤街),逐渐出现街道、市场、码头、形成集镇。在清代中叶,商贾云集的汉正街、长堤街曾是十里帆樯、万家灯火的商贸中心,也是手工业作坊的闹市,这个时期是硚口地区手工业聚集、发展的鼎盛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商贾巨富多进入外国租界内,手工业逐渐陷入萧条。到解放前夕,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加上黑社会势力的盘剥和敲诈,仅有少量的手工作坊在惨淡经营。
张华汇报说:“解放后,区政府完成接管任务后,组织了大批手工业劳动者,采取生产自救的办法,广开生活门路,全区手工行业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并成为武汉市手工行业最为集中的城区之一。由于手工业生产效率低,资金短缺,发展比较缓慢,广大手工业者迫切要求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政府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通过典型示范和政府扶持的办法,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逐步把他们组织起来。”毛泽东听了连连点头:“对!对于手工业互助合作工作,应当选择同国民经济关系最密切并有发展的行业,注意培养觉悟较高,又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业劳动者,重点试办合作社;另外,对一般个体手工业者,应从最困难的供销上给予帮助,组织加工订货,发放银行贷款,支持和帮助他们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行生产自救。”稍停片刻,毛泽东呷了一口茶问道:“硚口区有多大,有多少手工行业,手工劳动者占全区人口有百分之几?你们共组织了多少个合作社,社员占比例多少?社员中有哪些思想反映?”张华都一一作了回答。当张华汇报说硚口小手工业者要求尽早联合,尽快摆脱困境。1952年全区已经巩固了18个生产合作社(组)、社员已有586人时,毛泽东主席高兴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因势利导。‘扶上一把’还不够,还要‘送上一程’!对手工业者,也应如同对待小生产者的农民一样,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一切问题都要照顾他们的切身利益。目前除了搞好产销关系外,还要注意提高生产技术,打开经营局面”。毛泽东又关切地问:“小手工业者中间除了要求尽早联合摆脱困境外,还有哪些状态?”张华说:“有上述思想状态的是手工业者中的大多数,第二种思想状态是可以互助合作,但需要提供资金,以度过当前春季的生产淡季;第三种思想状态是犹豫、等待、观望。”毛泽东叫秘书记下了这三种思想状态。
当张华汇报有些干部怕发展快了背上包袱时,毛泽东严肃地指出:“合作社要坚持集体性质经济,把合作社办成国营的是‘左’;办成私营的是‘右’了。既不能‘左’,又不能‘右’。要通过合作化走进社会主义,这是手工业互助合作工作的基本思想。”还说:“你们不要怕背包袱,社员没活干没饭吃,他们只有找共产党,这个包袱非背不可,不组织起来也要管到底。我们是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拥护我们,其道理也就在这里,生产、生活都必须管好。”随后,毛泽东说:“手工业者只有组织起来,加强领导,合作社就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要怕多了,现在是还不够,要大步快走。”
毛泽东主席关心手工业发展,在听取硚口区委书记张华关于手工业发展情况汇报时作了重要指示,这对硚口区手工业合作化快速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硚口区手工业生产经营历史悠久,盛名远扬。其手工业按行业分为两大类,一是制造性行业,如针织、织布、木器和金属制品等;二是消费服务性行业,如糕面、豆丝、糖果、洗涤、钢笔和自行车修理等。
武汉市棉、针织手工业以硚口区户数最多。占全区手工业人数的27.33%,年产值占全区手工业总产值的34.13%。从1950年起,按照自愿的原则,逐步把他们组织起来,开始成立织布生产互助组,针织订销组,尔后发展为织布厂。1950年10月,由14个铜匠组织起来,以每人13元为基数入股,成立了武汉市第一个五金生产合作社。租赁20多平方米的铺面当生产场地,借了一台旧手摇台钻,一把老虎钳并自带小工具集中进行生产,取名“武汉五金修造业生产合作组”。从此,业务逐步扩大,社员不断增加。到1951年底,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贷款,企业还有盈余,拥有资金达8809元。
1952年,成立了硚口区工会手工业工作委员会,进行工会法和党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宣传教育,8个合作社得到了巩固,为普遍开展合作化运动积累了经验。不同行业不同生产的手工业者,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生产合作社(组)。1954年加快了发展速度,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达到34个,供销生产社1个,供销生产小组10个,共有社(组)员2975人,比1953年增加了2.5倍。同时,还对许多行业通过加工订货、收购包销或部分加工订货的办法,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
硚口区手工业合作社经过普遍发展以后,成立了区手工业联社筹委会,1954年10月成立了硚口区手工业党总支。1955年召开了首届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了区联社理事会、监事会,正式成立了硚口区手工业联社,健全了管理机构。1954年4月,成立了硚口区手工业劳动者协会,会员5559人,进一步加强了对手工业的领导和教育,为手工业合作化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至1955年底,全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达到63个,生产总值达1356.3万元,占手工业总产值的32.32%。到1956年1月底止,全区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218个,社员达21613人,占全区手工业总人数的92.52%,基本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随着手工业生产发展,增加了公共积累,改善了社员生活。1956年全区生产合作社(组)的公共积累达到2079万元,为股金的11.15倍,向国家纳税213万元。有90%的社员,平均工资较前增长9.38%,还对社员实行了全公费、半公费医疗或医疗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