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武汉市人民政府接管了硚口辖区的工厂。经过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硚口区工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60年代,硚口区工业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中型企业都集中在硚口路东、西两侧。80年代,硚口已是全市工业基地之一。当年,西侧的古田地区,烟囱林立,工厂遍布,有机械冶炼、汽车制造修配,化工等工业及农业机械、家用电器企业等。东侧的宝丰路一带,厂房鳞次栉比,有水电、纺织、服装、搪瓷、针织、印染、印刷等,辖区大中企业50多个,占全市大中型企业数的36.9%。
位于硚口西端古田地区的武汉柴油机厂,是国家大型企业,拥有柴油机生产设备,生产的柴油机为单缸水冷12匹马力,广泛应用于手扶拖拉机、机耕船、翻斗车、机帆船、一吨农用汽车、排灌设备、发电机组及农副产品加工动力等机械。1958年4月11日,毛泽东主席在武汉期间,亲自视察了武汉柴油机厂,当看到试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时,连声称赞:“好!好!”,对工人的创造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
武汉柴油机厂的前身为武汉市开明铁工厂股份有限公司,1952年成立。它是由冠昌、公记、周义兴等17家私营机械厂联合组成的。周义兴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兴办的家庭作坊式私营企业,当年应厂房狭小,设备简陋,只能从事一般的机械加工、维修等简单业务。解放后,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改造。接管该厂后改制为国营工厂,定名为武汉市国营通用机器厂。同时投入资金建厂房,购设备、招聘工人和技术人员,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1957年6月,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台小型拖拉机,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61年改名为武汉小型拖拉机厂。1963年更名为武汉柴油机厂,开始全面装配“195型”柴油机并大批量生产。年产水平达到5000台规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大庆式先进企业”。70年代初,工厂在全国率先制造了“长江—195型”柴油机,当年投产,即生产出万台柴油机。
1984年11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聘请联邦德国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先生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聘请外国专家担任我国国营工厂的厂长。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国营企业的第一位“洋厂长”。“洋厂长”从严治厂的经验,受到我国企业界的普遍赞誉。为此,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格里希先生“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并发给了永久居住证。
1987年,工厂被市政府综合评议授予“特厂”。1995年,工厂进入“湖北省500强企业”行列。
位于硚口路东侧的武汉机床厂,是一家生产工具、刃具磨床的国家大型企业。1958年,敬爱的朱德委员长亲临工厂视察,给全厂工人极大鼓舞。
武汉机床厂前身是私营阮恒昌机器制造厂,创办于1928年。1951年1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国营武汉机器制造厂。1952年,国营兴发五金机器厂并入国营武汉机器厂。1954年12月,又将大同机器制造厂并入国营武汉机器制造厂。1956年2月,更名为武汉机床厂,定点生产万能工具磨床。当年生产“M3628型”、“M3625型”车刀磨床和M3A64工具磨床共110台,被国家列为全国生产工具刃具磨床的骨干厂,成为机床行业“十八罗汉”厂之一。
1997年,工厂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引进美国的计算机系统,建立起SGI工作站、应用CAD进行产品科研与开发,具备设计制造高精度、复杂系数大、高档次机床设备的能力。
80年代是工厂产品开发进入辉煌发展的时期。产品品种发展很快,工厂生产的产品有万能工具磨床、拉刀刃磨床、车刀磨床、钻头刃磨床、滚刀刃磨床、镶片铣刀刃磨床、锯片刃磨床、弧齿锥齿刀盘刃磨床、曲线磨床及其他磨床等十个系列、120多个品种。产品水平由机械传动发展到程序控制、数字控制。80年代末期,工厂应工具行业的需要,设计制造由“MZD9313型”自动钻头沟槽磨床,“MZE9313型”自动钻头刃背磨床,“MZ6313型”自动钻头刃磨床组成的磨制成套设备,是机电液一体化设备,具有世界水平,199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金奖。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后,为了立足市场,在工具、刃磨床上搞出自己的特色。工厂向数控机床迈进,设计开发了MH6030刀具磨削中心,MK6025x4数控万能刀刃磨床,MK6425数控滚刀刃磨床,MK6110D数控拉刀刃磨床,均已达到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
由于调整产品结构,拓宽服务领域,现产品已涉及机械、冶金、钢铁、汽车、国防、电力、轻工业等行业。主导产品品种占国内同行业90%以上,产品销售量占国内同行业70%以上,有50多个产品远销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