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大王”谈炎记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8-01-15 15:58 来源:
 

在汉口花色众多的小吃中,“汤包大王”、“豆皮大王”、“鮰鱼大王”、“煨汤大王”等,都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武汉三镇。此外,硚口有一家“水饺大王”,也在三镇小吃中独树一帜。

开设在硚口区中山大道南侧的谈炎记水饺馆,其水饺以皮薄、馅多、汤鲜、味美著称,在水饺行业中独树一帜。老硚口的居民无不以一尝“谈炎记”的水饺为快事。要知道它怎样赢得“水饺大王”的美称,还得从20世纪20年代谈起。

民国九年(1920年),有一位黄陂人叫谈祥志,从乡下来汉谋生,开始时肩挑小担,在利济路一带穿街串巷,叫卖水饺,并兼卖汤圆。那时水饺属夜宵食品,白天在家准备材料,到夜晚才肩挑上街来卖,因为是晚间生意,水饺担子上挂有一盏煤油灯,以做照明之用,谈祥志就在他那盏灯罩的玻璃上横写着“谈言记”三个字,中间又直写着“煨汤水饺”四个字,连起来就是“谈言记煨汤水饺”。后来谈祥志为了图个吉利,把谈言记的“言”字,改为“炎”字。“炎”字是两个火字组成,以示火上加火,越烧越旺,生意兴隆之意。这就是“谈炎记”招牌的由来。

1940年谈祥志去世,其子谈艮山继承父业,与别人合伙摆起了水饺摊子,地点固定在硚口区利济路三署街口,不久谈艮山与别人散伙,自己单独摆起了摊子,又正式恢复了父亲的招牌“谈炎记煨汤水饺”。

在旧社会做小生意,竞争性很强。据统计,当时在汉口挑担经营水饺的约300余个。谈艮山采取在饺皮、饺馅、汤汁、佐料等方面提高质量、薄利多销的办法,很快赢得了信誉,站稳了脚跟,生意逐渐兴隆起来。特别在硚口地域、襄河码头一带,名声很好,被人们誉为“水饺大王”。

谈艮山继承父亲谈祥志的职业时,开始只不过是在三曙街口别人房子旁边搭起一个小棚作为固定摊点。抗战胜利后,它在小棚子的基础上搭盖了一间4平方米的简陋小房;后来随着生意的发展,又对这一间小房进行了改造,并加盖了一层楼房。营业场地扩大了,声誉日隆,于是将“煨汤水饺”改为“水饺大王”,正式挂起“谈炎记水饺大王”的招牌。

谈炎记水饺之所以享有盛名,实有其独特之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而且始终不渝,数十年如一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风味。谈炎记制作出来的水饺的特点有二,即鲜与热。一是鲜,食物的味道鲜美,才能增进人的食欲。谈炎记为了一个“鲜”字,狠下了一番功夫。首先是讲究配料。俗话说“水饺没巧,配料要好”。在配料中所用的猪油,谈炎记采用的是花油,因为花油炼得好,不但会有板油的香味,而且油面上浮有珠子,晶莹好看。在炼油时,将葱把、姜片投入油中一起炼,这样葱姜的香味就吸进油中,使人闻着香味扑鼻。使用的味精、酱油也是有选择的。谈炎记用的味精主要是日本的味之素和上海的天厨牌味精,酱油则是蘑菇虾子等高级产品。水饺馅子别人用的是纯猪肉,而谈炎记则在猪肉内加30%的牛肉。因为牛肉有两个特点,一是吸水,二是吸油。按照这种比例配料,大大增加了鲜味,肉油也不会浸到水饺皮上,故此制作的水饺风味独特;其次是用新鲜包皮,谈炎记的水饺皮薄如纸片,又很有“精神”,下锅后不破不粘。别人的水饺皮子,今天卖不完就留到明天用,这种皮子一是跑碱,二是不好包,三是不好吃。而谈炎记则不然。每天以销定产,卖多少就做多少,决不用隔日皮子,以确保质量;再就是佐料齐全。水饺味道鲜不鲜美,与佐料齐不齐全有很大关系。谈炎记水饺的佐料计有猪油、食盐、香菇、虾米、葱、榨菜、五香菜、荆冬菜、酱油、胡椒、味精等10余种。事先配备齐全,放置每个碗里,随要随用,既方便,又使各种滋味融合在一起,增加水饺的鲜美度。最后是坚持原汤原汁。谈炎记煨制的骨头汤,是根据骨头的多少按比例依次将水放足,煨好后不再加清水。已经煨过的骨头,也不再重煨,使汤汁始终保持在一定浓度上,既不腻口,也不清淡。

谈炎记水饺的特点除了鲜外,二是热。武汉有句土话,叫“一热当三鲜”。谈炎记牢牢掌握了这一点,很注意“热”字,每天用的是两个炉子两口锅,一口锅里烧的是下水饺的开水,一口锅里煨的是骨头汤,烧开后,始终保持一定沸度,顾客来了,要一碗,下一碗,要两碗,下两碗,因此,下的水饺不粘连,不混汤,而且开水下水饺,加上滚烫的骨头汤,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特别是严寒季节,人们吃上一碗水饺,既饱了腹,又驱走了寒冷,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解放以后,谈炎记水饺馆又有了很大发展,“水饺大王”谈艮山主持业务,管理技术,在制作方面不仅保持了汤鲜、馅嫩、味道可口的固有特色,而且又新增了鸡茸、鱼茸、虾仁、冬菇等花色品种,质量也有进一步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