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节的前后三四天,硚口地区居民称为“前三后四”,绝大多数的人家要买香烛敬祖先,并要携带香纸爆竹去他们的祖坟上焚烧叩拜。俗谓之“上坟”。当时硚口老居民口中流行几句话:“清明不祭祖,不如养猪狗。”可见清明上坟祭祖是代代相沿的习俗,硚口地区地处汉口发展最早的商业中心,清明节更具特色。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早始于春秋时代,相传是晋文公为纪念有功之臣介之推被烧死绵山,下令禁火三日,从那时起,民间便把前一天称为“寒食节”,第二天称为“清明节”。后来,清明与寒食并称,成为既是农历节令,又是风俗节日。
清代的硚口,清明节有特殊的风情,体现了汉口商业城镇的特点。清代硚口地区及汉正街一带的清明节,非常重视妇女,故民间俗称清明节为“闺人节”。每到清明这一天,家家门前都插上柳枝,妇女鬓发上簪嫩柳叶,头上戴地菜花,用以表示青春常在。因此,清人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写道:“和烟折得柳枝新,插向门前满眼春;两鬓更教簪嫩叶,清明时节重闺人”。
清代汉口,“清明时节重闺人”的风俗,与汉正街一带居民崇奉观音大士有关。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妇女更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因此,妇女们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信奉神灵上。而作为女性的观音,更是妇女们敬奉的对象。相传每年清明节前的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诞辰,因此,每年农历二月,汉口的观音阁,便香火鼎盛,敬香者主要是妇女。人们为了表示对“救苦救难”观士音的崇敬,在这个月中,对妇女特别宽容,平时很少出“闺门”的妇女,也可在观音诞辰和清明前后,外出郊游。当时有一首《汉口竹枝词》云:“桥铺松板树垂杨,逐队娥眉信步行。水墨青衫红袖袄,观音阁里去烧香。”便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在清明期间,妇女们除了游观音阁外,还可去郊外踏青扫墓。汉口妇女踏青多在汉口后湖和汉阳月湖一带。据《汉口小志》记载:“三日踏青登龟山、伯牙台等处。自备肴酒,有携至后湖青草处,姆战以为乐者。妇女载地菜花,也有以地菜花煮鸡蛋吃者,俗云不晕头,又云可明目”。《汉口丛谈》也说:清明期间,“汉上仕女,每值春来花放,擎侣渡河,淡抹浓妆,及时行乐”。故《汉口竹枝词》云:“月湖堤上报花开,游女都从汉口来,谱上群芳终日看,息夫人庙伯牙台”。清代汉口的妇女,只有清明这些天,才能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故他们不肯轻易放过大好时光,有时清明节过了许久还游兴未尽。有诗为证:“莺飞草长野花香,一角危楼挂夕阳。寒食清明都过了,踏青还到济生堂”(《后城马路竹枝词》)。
今天的妇女,和男子完全平等,再也不是只有到清明节才能呼吸一点自由空气了。
清明期间,“踏青”是硚口地区居民古已有之的习俗。踏青,现在叫春游,在旧时代交通不发达的状况下,硚口一带居民春游多在后湖、汉阳的月湖一带。
从清代初年开始,硚口汉正街、长堤街一带,已是繁荣的商业街道,在这一带从事商业与手工业的居民,都有郊游的习惯。加上当时汉口地处江、汉交汇处,有山有水,近城郊有许多游览胜地。清初诗人潘耒有一首诗云:“朱甍十里山光掩,画鹢千樯水道遮;北货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充分反映了当时汉口的特色。清初,黄鹤楼与晴川阁是武汉的名胜风景,但黄鹤楼因有大江阻隔,汉口居民往返不便;而晴川阁则地方不大,又少郊野之趣。故硚口居民的郊游胜地,主要是汉口的后湖和汉阳的月湖。
汉口后湖,即今中山大道以北一带,原是古汉水的河道,后来淤塞。每当涨水季节,积水甚深,故又称“潇湘湖”。汉口居民叫它“后湖”。每当春涸草生季节,此地黄花烂漫,故又叫“黄花地”。范锴在嘉庆年间写的《汉口丛谈》一书中,描写后湖的景色是:“东西树十里,平畴旷野,弥望无垠。春时丛树扶疏,芳草鲜美,覆云在地,流霭接天”,夏秋则“烟波千顷”、“杨柳万条”;冬则“远山凝紫,枫叶染丹”,四时之景不同。加上“茶肆罗列,歌管纷繁,百鸟鸣笼,时花当户”,众多的酒楼和娱乐场所,使后湖成为汉口居民的郊游胜地。当时,许多文人写诗赞美后湖风景。如:“十里风光金共灿,一湖烟景翠方盈”(刘远英);“一湖春色碧难描,路上行人麦过腰”(王宗藻);“茶墙酒壁簇成村,长短枝交百板门”(程耕云);“几抹茶烟野店边,黄花碧草共芊芊”(黄心庵)等等,都盛赞后湖风景之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湖一带多燕儿花,每当春来花发,碧草地上,碎红一片。据黄心庵《汉口漫志》一书记载:“燕儿花,俗名燕儿红,后湖麦陇最多。春时碎红如缬,黄花地上,倍添锦绣。”所谓“十里平湖红似锦,春光争放燕儿花”(彭拟陶),就是这一美景的写照。当时有一首《后湖竹枝词》云:“车如流水马如龙,未怕春寒料峭风;相约潇湘湖上去,踏青先看燕儿红。”说明每当燕儿花开时,后湖游人是很多的。由于后湖风光如画,因此一年四季游人不断。有一首《汉口竹枝词》,生动地描绘了汉口居民游后湖的情景:“吴讴楚调管弦催,翠鬓红裙结伴来。除却寒风和暑雨,后湖日日有花开。”
除了汉口后湖外,硚口居民多渡河到汉阳去踏青扫墓。《汉口竹枝词》有云:
“芳草如烟暖日熏,牡丹芍药灿红云。泉隆巷口人争渡,半是看花半上坟。”
其中,汉阳月湖也是汉口居民郊游的首选之地。嘉庆年间刊行的《汉阳县志》载有“月湖八景”,包括“古洞仙踪”、“梅桥花影”、“僧楼钟韵”、“宵市灯光”、“柳映长堤”、“荷风曲溆”、“琴台残月”、“梵寺朝晖”。特别是月湖边的郭公堤及古琴台,更是风景如画。据《汉口丛谈》记载:“月湖之郭公堤,湖山明媚,桃柳鲜妍,亭阁兰若相望,红绿缤纷,灿如云锦”,“汉口仕女,每值春来花放,擎侣渡河,淡抹浓妆”,前往郊游。《汉口竹枝词》云:“大河南岸郭堤悠,柳绿莎青三月头。人面赛花还赛雪,广藤轿子揭帘游”。生动地描述了汉口居民在月湖一带郊游的情景。月湖边的古琴台,这处名胜,据民国初年刊行的《续汉口丛谈》载:古琴台“辛亥以前,春秋佳日,游人如织”。“市人春夏最喜游琴台。施襄《竹枝词》有‘踏青先上伯牙台’之句,谓春游也。叶调元《竹枝词》有‘乘凉最好是琴台’之句,谓夏游也”。可见一年四季,琴台都是郊游的好地方。
汉口居民的郊游,除后湖和月湖外,还有汉口的观音阁和济生堂。观音阁游人以妇女为最多,济生堂一带,靠近市区,地方空旷,碧草如茵,也是居民的游览地之一。宦应清《后城马路竹枝词》云:“莺飞草长野花香,一角危楼挂夕阳。寒食清明都过了,踏青还到济生堂。”
如今,后湖一带已是高楼林立;观音阁与济生堂早已成为热闹的市区;月湖一带,古琴台修得典雅别致,许多新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与闹市紧紧相连。汉口居民的郊游,由于有了方便的交通工具,已多到新开辟的东湖风景区和磨山风景区,有的甚至到木兰山、道观河、陆水湖等地去了。
硚口居民清明节有用荠菜花煮鸡蛋吃的风俗,也一直沿袭至今未变。据有关史志记载,每逢清明,汉口居民家家都用荠菜花(地米菜)煮鸡蛋吃,言可以治头晕。故《汉口竹枝词》写道:“三月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