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住房话今昔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8-01-04 11:52 来源:
 

硚口是清代新兴的商业大城镇。尤其是汉正街市场的日益繁荣,居住在汉正街两旁巷道的居民人口尤为稠密,地基昂贵,“寸土寸金”,市民住房情况更糟。清嘉庆《汉阳府志》上说:“汉镇人烟稠密,地基价贵,多构楼居,小居租赁以为栖止”。多数居民没有私房,靠租房屋住,由于租金昂贵,多数人家只能租住一间小屋,“其租者,男女卧榻厨灶悉在焉”。每逢炎夏,“男女老幼,如坐蒸笼鏊盘之中,病暑疾者,不知凡几,尤有因热甚而死亡者”,其困苦可想而知。汉口自开埠后,有钱有势的达官显贵修了不少里弄,里弄的住宅较一般住房结构要好,居住条件也强,但租金昂贵,一般市民不敢问津。“河坡江岸后湖堤,多少人家构木栖”。为了解决居住问题,一些人搭盖“吊楼”栖身。有的人只得在荒地或铁路边用竹竿芦席搭个窝棚,席地而卧,名曰“滚地龙”。直到40年代末期,市民住房仅662万平方米,人均不足3平方米。

50年代开始,武汉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硚口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民住宅迅速发生变化。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15.6亿元。硚口区对旧有住宅进行了维修和改造,还新建大批住宅。到1962年,硚口区共有棚屋15片,6188栋,占全区房屋总数的16.54%,住棚屋户34034人。分布在老法院街、学堂墩子、多福巷、燕山巷、幸福村、观音阁、长寿桥、操场角、勤工院、三圣街、新合村、阮家台、营房村、简易路等处。通过棚房改造,1985年底木板房面积下降53%,茅棚房下降93%1991年底板棚房面积降为1.1万平方米。

硚口区旧城改造始于19515月,当时对武圣路一带火宅户居民住房,开始改造。至1987年,成立旧城改造指挥部,按照“分段建设,分批投资”的要求,改变城区主要街道面貌,加快城区建设。

20世纪80年代,随着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日渐繁荣,汉正街两侧的住房纳入政府的旧城改造项目之列。在对汉正街紫阳大楼、汉正街服装大楼、汉正街成片改造工程中,兴建改建房屋53栋,建筑面积94.6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用房75.72万平方米,占所建房屋的80%;商业用房18.93万平方米,占所建房的20%,还建安置拆迁户1.45万户,人口5.82万人,商业经营户2.21万人。兴建改建的住宅新区房屋结构现代化,高层宿舍楼都有凉台、卫生间、厨房、厅堂、壁柜等,通风向阳,舒适安全。而且,新住宅配套设施齐全。使这一带的居民住房得到了改善。

政府在推进旧城改造的同时,也加快了居民小区的建设,政府投入巨资6亿余元,改造兴建武胜、万人、营北、建乐、荣西、多福等6个居民居住小区44个片点,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其中万人、武胜荣获武汉市文明小区称号。

硚口房地产集团公司先后投入资金3.5亿元,共改造开发5个小区,43个片(点),面积160余万平方米,使30余万居民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居住条件。

1987年,位于解放大道宝丰路口的西陵大厦建成,结束了硚口地区无10层以上高层建筑的历史。90年代后,高层建筑逐年增加,遍及全硚口区。至2000年,全区已有10层以上高层建筑91栋,建筑面积总计175万多平方米。按使用功能划分:宾馆酒楼12栋,办公写字楼23栋,商场住宅综合楼30栋,住宅楼18栋。

位于武胜路、利济北路、顺道街三角交汇地段,住房大多是解放前后修建的二层旧板房,北段的房屋改造由武汉泰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泰合广场,于19934月动工,19961231日验收合格,交付使用。泰合广场是一座高标准、综合性、智能型甲级综合楼。由45层写字楼主楼和一座6层裙楼构成,总面积7.35万平方米,建筑标高176米。楼外周边布有绿化景点。武胜路、利济北路、顺道街三角地段经改造兴建后,成为硚口区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