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围垦与张公堤修筑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7-12-04 17:25 来源:
 

汉口位居长江中游,处在江汉汇合之处。上承川、湘、陕、豫诸河之水,下有洲滩阻流和赣、皖河湖水位的顶托。加之武汉地区地势低洼,市区海拔仅高出吴淞口海平面2227米。汉口除有少数几处高地外,其余均在27七米以下,最低处只有20米左右。

武汉江河湖泊纵横,每年夏秋汛期,几乎都会遭到外洪内涝的威胁。

武汉地区水灾见诸文字者,自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汉口建立水文站以后,才有逐日的水位记录,史志的文字记载也较前具体,从1865年至今,超过27米水位的年份有186927米、193128.28米、193527.58米、193727.06米、194827.03米,最高195429.73米。自1865年至今的一百三十多年中,武汉全境被淹受灾最为惨重的共发生两次,即19世纪的1870年和20世纪的1931年。

水患严重地制约了汉口经济的发展。为此,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焻在汉口修筑一条长堤(此堤即今之长堤街),从此,汉口水患减少,居民渐增,使汉正街一带更加繁荣与扩大。

但是,土堤毕竟堤身矮小,抵挡不住大的洪水,因此,清代中叶,汉口曾多次被水淹。特别是道光辛卯年(1831年)与戊申年(1848年),汉口的大水更令人无法忘怀。据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描绘道:“水患曾惊辛卯年,戊申谁料胜于前。观音阁内寻陈迹,旧尺量来尺五添。”“玉带河边百万楹,北风吹水梦魂惊。可怜人逐波涛去,隐隐犹闻救命声。”“岁当己酉(1849年)水弥凶,板艞难施走路穷。富室迁移贫户毙,十家到有九家空。”可见当时汉口水灾的惨状。

由于汉口地势低洼,四周环水,又当长江与汉水交汇之处,因此,不仅要防止江、汉之水,还要防止后湖(今中山大道以北大片地区)水患。因此,明代汉口长堤筑成之后,虽然市区得以免除水患,但堤外地区,仍为片片湖沼,水雾茫茫。

汉口城堡之设起自同治三年(1864年),上从硚口起,下至沙包(今一元路)止,十里许的城堡,辟有城门七座。这座城堡的建筑,本来是作为军事防御之用的,但它却起了防水的作用。自从它筑成之后,就把袁公堤外的荒湖沼泽地变成了市街。袁公堤则成为今日的长堤街。但城堡之外,仍处处是水,一到夏天水涨,就紧闭城门,一关总是几个月。

到了清末,市面更趋繁荣,原有市区已不适应城市发展。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修好武昌南北两条长堤之后,报准清廷,建筑后湖长堤(因为它外环后湖,故开始叫做后湖堤),特成立工程处,张南溪(监利人,原是秀才,后留学日本)为负责人之一。

关于张公堤的修筑情况,据当事人回忆:当时是在后湖当中搭了一座很高的台,张之洞站在台上,用望远镜四周一望,他就指定:上到那里,下到那里,中间经过那些地方,就这样把堤的路线决定了。工程处根据他所指定的路线,进行勘测,办理购地手续(因为有些是民地,堤外还要开挖一条30米长的引河,并以这些土来筑堤)。从工程开始到工程结束,张之洞写了四个呈文:第一个是请款,款是向湖北省官钱局领取的;第二是申报开工;第三个是送决算;第四个是申报结束。

堤的下段以牛湖广佛寺前(即现在的堤角)为起点,向西北则越过岱家山,转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折向西南,经姑嫂树,至禁口止,长13500米,合27华里。人们为感念张之洞筑堤之功,称之为“张公堤”。另有一堤上以皇经堂(即邹家街,距上面的汉水铁桥一里多路)为起点,由南向北,经长丰垸旧堤直至禁口,与张公堤相联接,长7华里多,人们叫做“张公横堤”。两堤合计34华里有余,高度以超出铁路路基为标准,堤面宽二三丈不等,堤脚宽六至八丈不等。主要包给民工分段承包建成。当时张彪指挥驻在汉口的绿营和新兵,也参加了这一工程。

张之洞在计划建筑后湖长堤的同时,还请准拆除了汉口的城堡,以利市区交通,并以这些砖石,作为建堤之用,诚属一举两得。从光绪三十年八月兴工,至光绪三十二年完成。历时两年余,费银八十万两。

张公堤的修筑,不仅防止了后湖洪水,也大大扩大了汉口特别是硚口市区的面积。而在张公堤未建成以前。汉口市区只局限于硚口起沿城堡下至通济门(即现中山大道至一元路)城区。张公堤完工后,上起舵落口、宗关下至丹水池、堤角这一广大地区。具体地说,现在黄浦路、赵家条、惠济路、解放公园、中山公园、武汉商场、宝丰路至水厂、古田路的整条解放大道及至整条航空路、新华路、球场路、西马路等地区才露出水面。如今这片高楼大厦、车滚人流之区,当年曾是夏至白浪滔天、冬来泥泞没胫之地!

张公堤的效益虽很大,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点,主要是在开始建筑时,较为匆忙,未将堤基的淤泥挖尽,因而从堤角到姑嫂树这一段堤基不稳固。其次,由于包给民工分段建筑,以至段与段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形成了许多漏洞。

正由于上述的原因,所以张公堤存在着严重的险情。最显著的有:龙骨沟、三青潭、金银潭、垮挡子和龙口等十二个大险地。其中尤以龙口最为严重。当时传说,认为这是龙的口无法把它合拢。

武汉解放后,张公堤面貌大变。特别是在1954年大水时,党和政府组织了数十万防汛大军,经过与洪水顽强搏斗,战胜了空前的洪水之后,紧接着又组织数万民工,对张公堤按照水位高度进行了彻底地加高培修。从堤角到禁口的整个张公堤,标准都为31.5米;顶宽,干堤为4~5米,子堤为1.5米。为了抵挡风浪,堤的外坡一律加砌浆砌石护坡。前面所说的人为的透水层,亦已全线翻成了一道深槽,填上黄土,筑成了隔渗墙。所有险段,都进行了技术的处理。就是神化了的龙口,也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原来,这里就是昔日的鸡子港,黄孝河即从这里流入十八淌,直达六渡桥,现在民众乐园的前门,就是那时的靠船埠。鸡子港的淤泥很深,修理时未作清理,堤基已不稳固。堤的内外,又连接着大赛湖、黄土湖两大湖,一到夏秋水涨,外洪内渍,堤身浸软,这里正当北向,加上狂风巨浪的袭击,因而成为历史上的险地。1954年大水时,曾发生内外大脱坡,形势非常危急,幸赖当时防汛大军的奋勇抢救,始得转危为安。汉口工程处根据这一险工的实际情况,循着裂口直挖到9米深处。但等到修好之后不久,堤面又出现了裂痕,只得在堤坝的外面,加筑一个外戗台,进一步巩固堤基。待到外面的东西湖堤垸筑成后,这段堤已退居到汉口防洪的第二道防线,才使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一难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如今的张公堤,经多年培修加固,除具有抵御洪水的功能外,堤顶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铺筑成高级路面,可通行双向车辆,成为城市建设正中一条重要的连通道路。它东起堤角肉联厂,与汉(口)施(岗)公路相接,向西经姑嫂树后蜿蜒至黄家大湾与通往武汉机场的大道相衔接,过额头湾向南折抵舵落口,在额头湾与107国道东西湖相联,全长近24公里。是江西、四川最捷径的过境通道。张公堤内,到处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加上解放大道由东西纵贯汉口三个城区;建设大道宽阔平坦,与新建的武汉长江二桥形成内环线;位于汉口新火车站旁具有现代交通特色的发展大道,与张公堤毗邻。这些道路通过青年路和新华路以及解放大道上、下延线的道路,与张公堤连接,使汉口地区的道路不断向张公堤扩展,形成以张公堤为环线的道路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