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口的发展,特别是硚口地区的繁荣与面貌巨变,得力于京汉铁路的修建与投入营运。
清代末代,中国尚无铁路。直到清光绪元年(1875年),英商怡和洋行擅自在上海到吴淞间修筑一条短铁路,这是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条铁路。无知的清政府,认为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有损国家的“龙脉”,竟以修筑铁路所需资金的3倍,将其赎买拆毁。
光绪六年(1880年),因唐山至胥各庄之间的煤炭运输已成亟待解决的问题,清廷才允许开滦矿物局唐山至胥各庄之间修筑一条轻便铁路。这是我国自建铁路的开始。
光绪九年至十一年间,中,法战争爆发,调兵运械均不畅达。清政府开始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光绪十三年,醇亲王奕澴提出修建津沽铁路及其支线的计划。光绪十四年,总理海军衙门向光绪提出奏摺,申述了修建铁路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进展极不顺利,障碍重重,在修建津通铁路(天津至通州)问题上,洋务派与顽固派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争。
正当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不休、各持己见之时,两广总督张之洞乘机另提建议,要求在中国腹地修建铁路,以便内地土产得以畅流。他说:“窃以为今日铁路之用,尤以开通土货为急。”“苟有铁路,则机器可入,笨货可出。”“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实相表里。”主张暂停津通,改建芦汉铁路(即由芦沟桥到汉口)。全线分为四段:“自京至正定为首段,次至黄河北岸,又次至信阳的为二三段,次至汉口为末段”。预计8年建成,每年需筑路经费200万两白银;为保证铁轨所需之原料,须采山西铁矿,在正定、清化分置炼铁厂。
作为近代文明重要标志的铁路,在老大的清帝国得以修建,经历了一个相当的艰难曲折的过程。正如《清史稿》所载:“其始也阻于众咻,其继也卒排群议而次第建设之,开我国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而张之洞由两广调任两湖,与京汉铁路的建设直接相关。清政府出于政治上抗衡北洋集团势力膨胀的需要,决定扶植张之洞。尽管财政竭蹶,但清政府还是批准了张之洞这一耗资巨大的计划。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还接受张之洞的建议,着盛宣怀与比利时签订借款合同,借款450万英镑作为建设芦汉铁路的专款。同年,调张之洞为湖广总督,主持修路、设厂等工程。
芦汉铁路的建设历程相当坎坷。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即着手筹备芦汉铁路修建事宜。他的方针是:“储材宜急,勘路宜缓,兴工宜迟,竣工宜速。以商股难持,请岁拨帑金二百万两以备路用。”这一主张得到清廷批准。但是因帝俄修造西伯利亚铁路,对东北边陲虎视眈眈,光绪十六年(1890年)前后,中俄关系紧张,“东三省事亟,从海军衙门王大臣及直督李鸿章言,命移芦汉铁路款先办关东铁路。”这样,芦汉线建设被迫搁置,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经张之洞力争,清廷方确定“先办芦汉,次第及于苏沪、粤汉。”“是年设总公司于上海,而芦汉之始基以立。”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之洞派王廷珍查勘汉口以北之滠口至河南信阳一线,又派人绕道襄樊入河南新野,再至郑州。测量结果,经信阳虽工程艰巨,但可缩短距离,经襄樊虽工程较易而路程较长,故而决定经信阳而不经襄樊,两头同时开工。光绪二十二年,芦汉铁路正式破土动工,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全线方告竣工,长2400里。这期间,曾因义和团起义与八国联军入侵,而暂停工一个时期。全线完成后即改称京汉铁路,不久又从芦沟桥向北延伸4公里到北京外城的前门(正阳门)。
京汉铁路的修建,几乎与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的经历共始终,而在修建京汉铁路中,张之洞在慈禧、奕澴的支持下,成为与李鸿章相颉颃的洋务巨头。正是由于京汉铁路的通车,大大促进了汉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使汉口市区不断扩大。特别是硚口地区,自铁路通车后,铁路以南的大片地区过去是荒无人烟的水塘、菜地和无主坟墓,都逐步为居民住房所取代,而中山大道北侧的大片基地,也渐渐发展成为商业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