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与汉口的城堡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7-11-06 15:08 来源:
 

在武汉三镇中,汉口出现最晚。因此,武昌和汉阳早就筑有城墙,而汉口直到清代中期尚无城堡。但汉口由于紧靠汉水,凭借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地理优势,故自清初到嘉庆、道光年间,前后二百余年,汉口地区日渐繁荣,清政府乃于汉口增设仁义、礼智两巡检司分理汉口事务,又移汉阳府同知分驻,汉口在经济上的地位已超过汉阳县。咸丰十一年(1861年)起,英、德、法、俄等国,根据天津条约来汉口通商,汉口成为对外开放口岸,其商务在长江中下游仅次于上海。但直到此时,汉口也尚未筑城。而汉口城堡的出现与防范农民起义军有关。

汉口旧无城,只有五个堡垒。其中两个,不能确指其处。据史料记载,可考证的只有三处:

杨口垒:“杨口垒在后湖杨林口处”。

白杨垒:“在旧沧河南岸,距牛湖约三里许”。

牛湖堡:“在腾子港东,牛湖渡西,滠水北”。顾氏《方舆纪要》谓:“在汉阳府北四十里”是也。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方面汉口经济不断繁荣,居民人口增多,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起义军的革命战争,使清军感到汉口面临威胁。据《续辑汉阳县志》等史书记载:同治初“捻匪往来黄陂孝感间,汉镇一日数惊。汉阳知府钟谦钧、汉阳县令孙福海暨镇绅胡兆春等,建议于鄂督大学士官文,就后湖一带筑堡开壕藉资防御,此同治三年事也。于是上至硚口,下至沙包,长一千九百九十二丈二尺,约十里许,筑堡垣焉。堡基密布木桩,堡垣则全砌红石,外浚深沟,内培坚土。辟堡门七,曰:玉带、便民、居仁、由义、大智、循礼、通济,建炮台十有五。其费皆商民筹捐,共银二十余万两,大部则房捐银也。城环镇之西北,而缺其东南,盖东濒大江。南临汉水,无筹城之必要也。”后来因“同治以来,承平日久,市区日益扩张。后城之外,民房如云而起,则堡垣反足以碍商场之发展。故城设凡四十年而卒堕。”

可见,当时汉阳府、县为了防御农民革命及水患,才筹集商款在袁公堤外筑堡开濠,在汉口修了城堡。后来一是因“承平日久”,城墙防御功能似无必要;同时,“大冠之兴,非区区堡垣所能扼守,”加上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因修筑京汉铁路,为避免湖水侵害路基起见,乃从硚口上面的长丰垸到下面的岱家山一带,加修一道堤防,就是今天的“张公堤”。这道堤防修成以后,在后湖以外,张公堤以内的湖沼塘凼,就成了农田。因为有了张公堤可以阻挡水患,于是堡城就失去了作用而且妨碍了城区经济发展。因此,才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季开始,一面拆毁城墙,一面就原城基修筑一条马路名叫“后城马路”,民国后,改名为“中山大道”。

汉口城堡虽然拆除,然老硚口的许多老地名都与当时的城门名有关,如玉带门、居仁门、游艺(由义)路等。

玉带门,位于汉口城区西部,泛指桥口路至崇仁路之间京广铁路南北两侧地带。汉口城堡曾开城门于此,称玉带门。

“居仁”一名在汉口最早出现是清雍正五年(1727年)。当时汉口日益繁荣。为了加强对汉口镇的管理,在汉口设置了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但那时的“居仁坊”,只不过是清官府的管理机构,而“居仁”作为地名,则是同治筑城以后的事了。

此外,硚口地区中山大道北侧原有由义门,如今地名便叫游艺路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