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区有一处古老的地方叫“宗关”,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旧址在汉口镇西五华里初的汉水边上,即今天硚口江汉二桥东侧。明末清初,这里是汉水上游各县如天门、汉川、沔阳、京山等地运输粮食和棉花的木船进入汉口的必经之地。因此,清康熙年间便在此设置关卡,征收关税,取名“宗关”。史记记载:当时三镇所设关税征收机构,除宗关之外,武昌设江关,汉阳设朝关,汉口设汉关,汉口开埠后统归汉江关监督署管辖。这些关卡分取“江汉朝宗”四字为名。为了与汉关相区别,又称宗关为“上关”。
武昌的江关,在城南白沙洲上游。本系税关,因其地滨江,太平天国革命军攻占武昌后,“筑坚垒于此,以遏湘军水陆进攻之路。”后来,湘军攻破江关,“并燔毁白沙、金沙诸垒”。因为金沙洲与白沙洲“为县城障蔽”,而江关“又二洲之咽喉”,可见江关形势之险要。
汉阳的朝关在沌口虾蟆矶附近。“矶之上为朝关,下数里为老朝关。而矶适当江流之中冲,其地外江内湖,中仅一堤,以通行旅,最为险隘”。因此,当太平军攻占汉阳后,“亦筑坚垒于此,战舰环之,以为上游之蔽”。曾国藩在写给咸丰帝的奏疏中说:“此关不破,各路均无可措手”,朝关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汉口的宗关与汉关,又称上关、下关。《夏口县志》载:“宗关即上关,在汉口上五里;汉关即下关,原设地点在今英租界六码头,现移日租界附近。”宗关地据汉江口上游,为汉口“全镇要害所系。”太平军攻占汉口后,在宗关设兵建城,以抵抗清军。
江、汉、朝、宗四关,清初“皆为征税而设”,是清政府搜刮民财的地方,统属江夏道管辖。“以地居形胜,为兵家战守所争。”
“宗关”是汉口最早的关,在清初便已修建。由于宗关地处汉水口上游,为汉口“全镇要害所系”。清初,因为这里是上游天门、汉川、沔阳、京山等县运粮食和棉花的木船进入汉口的必经之地,在这里设关,不仅可以征税,也可以保障汉口镇的安全。因此,清咸丰二年(1852年)底,太平军第一次攻占汉口后,便在宗关设守军、建城堡、以抵抗清军。胡林翼写给清帝的《请奖汉阳水师疏》中说:“汉镇至北岸宗关,贼为大石城一座,高立望楼,架炮数尊,与对岸慈渡庵石城左右夹守,使我军不能前进。”当年,这里是使清军为之丧胆的险要雄关。
宗关设税卡后,木船要在此停泊缴税。到这里的船民客商,有的就地交易,有的上岸停宿。因此这一带便逐渐出现了茶馆、饭铺、客栈等,后来还修了一座戏园。宗关于是便成为一个热闹的码头集镇。
随着商业的发展,汉口市区不断扩大。特别是清代末年,京汉铁路通车,宗关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削弱。辛亥革命以后,宗关已经完全失去了作为汉口主要关卡的作用,演变成了一个码头渡口与人烟集中的居民点。直到解放前夕,这里除了沿汉水一条大街外,周围仍是大片菜园与荒地。
解放后,宗关一带发生巨大变化。1954年防汛期间,沿河老宗关一带居民迁往新合村,老街原址上修起了高大的防水墙和宽阔的柏油大道。周围的荒地和菜园上,如今工厂林立。江汉二桥通车后,宗关一带成为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楼房栉比的闹市了。
由于“宗关”之名十分古老,因此而衍生出宗关街、宗关一巷、宗关二巷等街、巷名,乃至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街巷36条,居民4万的街办事处,也以宗关命名。如今宗关处于硚口地区的繁华路段,又在交通要道上,所以它远近驰名。解放前宗关街辖区是硚口仅有的轻工业基地之一,有申新纱厂、福新面粉厂、既济自来水厂、颐中烟厂、太平洋肥皂厂等大工厂。居民以工人、菜农为多。工厂四周板房、茅棚零散分布、湖凼、水沟遍地,泥土小路纵横交错。
解放后,经历年建设,宗关一带发展成为新的城区。昔日的水沟湖凼填平,茅棚已不复见,沿河堤内原有菜地已变成新型的居民区。江汉二桥北岸一隅,百货、副食、餐馆、旅社遍布。狭窄的泥泞小路,扩建成了宽阔的解放大道和与之交汇的建一路、汉西路、太平洋路,通达四方。汉水铁桥、江汉二桥横跨汉水,将南北两岸连成一体;汉丹、京广铁路线穿过辖区,并设有汉西火车站。翻修一新的沿河大道临河一侧筑有长1500米的水泥防水墙。沿河改建有宗关水厂取水站等6个专用码头。
宗关辖区内分布有市第一针织厂、武汉抗菌素厂、武汉酒厂等中小型工厂。街办企业1986年有25个,“五七”厂(组)40个,商业服务网点40个。辖区内有中学2所,小学6所,托幼园5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