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改道话汉口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7-10-16 15:46 来源:
 

硚口,是汉口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地名。它由桥名而变成地名,如今又成为行政区划名。说起汉口商业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最早也是由硚口地区开始的。

汉口,这个在历史上曾被描写为“泽国舟为市,人家起竹楼”、“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荣口岸,实际上它在武汉三镇中诞生最晚。

汉口形成于15世纪中叶,它与汉水改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口在汉水最后一次改道前,曾和汉阳连在一起。根据《汉阳县志》记载:“汉口在明洪武年间尚无人居住,至天顺间(14571465年)始有张氏在此寻基盖房,嘉靖四年(1525年)丈量,上岸有张添爵房屋六百三十间,下岸有徐文高等房屋六百五十一间,房屋修建之始,实系于此。

明代成化初年(14651470年),由于连年发大水,汉水在硚口地区改道。此前,汉水由几个口子分别注入长江。改道时,汉水由郭师口直通南下,约长十里,经龟山北,汇入长江。原先从郭师口经汉口后湖的汉水40里故道随之淤塞,变成了后湖地区许多湖荡。此次改道使汉水结束了多口入江的历史,形成自龟山之北汇入长江的惟一河床,也使汉口与汉阳在地缘上一分为二。不过最初的汉口是指汉水入江的口子,包括汉水入江口的南、北两地,即硚口集稼嘴和汉阳南岸嘴地段。后来,南岸嘴一带划归汉阳,而集稼嘴地段则划归汉口,实质上就是今天的硚口地区,以后又延伸到今江汉、江岸等地区。据《汉口丛谈》记载:汉口形成后,清政府在汉口“建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由艾家嘴至额公祠共长十五里。分上下两路:居仁、由义属上路,循礼、大智属下路”。遂使汉口成了一个“当江汉二水之冲、七省要道、五方杂处之地。”近五百多年来,汉口的硚口、江汉地区一带,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促使商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汉口也被誉为天下名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