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

更新时间:2021-09-22 20:08 发布时间:2017-08-21 16:29 来源:
 

历史上的汉口,特别是硚口地区及其周边一带,素有“水城”“湖乡”之称。明末清初,这里还是湖汉星罗,沟渠交错,所有要道通衢,无不有桥梁相连。据清末史地学家杨守敬编绘的《武汉城镇合图》与《夏口县志》卷五统计,到光绪末年,汉口的桥梁达61座之多,其中绝大部分在硚口地区。

提到汉口镇的发展,便不能不说“硚口”的由来,自汉口形成到明代崇祯年间,就出现了“硚口”的地名。据地方史志记载,早“在未有汉镇之前,汉水排山倒峡,由硚口以至后湖”。具体可考的时间,是在明崇祯八年(1635),为了使汉正街地区的街市、商店、民居不受水淹,当时汉阳通判袁焻在硚口修筑长堤,堤外因取土挖成玉带河。在河与汉江相连处的河口,修建了一座石桥,因而此地被称之为“硚口”。同治三年(1864)汉口又修城垣,城外护城河也连汉江,河口修桥的地带也取名“硚口”。为了区别,便分别称为“大硚口”和“小硚口”。光绪三十三年(1907),汉口城垣拆除,玉带河和护城河逐渐淤塞,大多为居民住房所取代,桥也废毁不存。但这一地带所形成的“硚口”地名却沿用至今。桥写作“硚”,据说是因桥为石桥之故。

由于汉水曾有水流从玉带河、护城河通入硚口地区流入后湖,形成后湖地区一道郊野风景线。当年,这一带风景优美,前人曾用“渡头春水碧硚口”的诗句加以赞扬。《汉口竹枝词》也有“水涨平湖景致多,远霞红透晚来波。土塘买棹弯硚口,一路乘凉到小河”的描绘。《汉阳县志》还把“大河之右有大小二桥”列为“汉阳十景”之一。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硚口便是个颇负盛名的古老地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