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
1920年《夏口县志》诗中描述的这番盛景,正是汉正街。
汉正街是汉口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从形成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成化初年,由于汉水改道,使紧靠汉水的正街一带,成为过往船只避风的好地方,古筑基造屋的人便多起来,而且沿街两旁增加了不少店铺、行栈,接纳往来客商。到明万历年间,正街一带便形成市镇了。
明崇祯八年,通判袁焻筑了长堤后,汉口水患大大减少。不久,又沿汉水修建了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集家嘴等码头,码头的兴起,使汉正街更加繁荣。清康熙二十年,正街“两旁皆有民房,中间街道可容车辆”。至此,正街便成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闹市。
由于贸易往来频繁,街道日渐繁荣。乾隆四年,汉正街修起条石路面;同治三年,郡守钟谦钧又主持修建了新码头、万安巷等码头,交通往来更加方便。整条汉正街上起硚口,下接花楼街,已是“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的全汉口镇最大的一条商业街。这时的汉正街居民,除由本省荆州、孝感等县迁来的外,还有从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迁来的商人。当时有二首《汉口竹枝词》道:“石填街道土填坡,八码头临一带河。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茶庵直上通硚口,后市前街屋似鳞,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都是当时情景的写照。
百年前,汉正街一直是旧汉口镇的商业精华之所在。旧汉口镇之商业有所谓的“上八行”和“下八行”。据《汉口小志》称:最著名者俗称“八大行”,即盐行、茶行、药材行、什货行、油行、粮行、棉花行、牛皮行。旧时汉正街一带的手工业作坊多为划行归市,前店后坊,自产自销。许多街巷多以行业命名,如淮盐巷、豆腐巷、茶叶巷、竹牌巷、花翎巷、烧饼巷、打扣巷、钱板巷、灯笼巷等,正如《汉口竹枝词》所云:“街名一半店名呼”。但当时汉正街主要是“洋货”与“广货”之类的大商店。《汉口竹枝词》中“洋货新奇广货精,繁华不数汉东京”,正反映了当时的特点。
由于汉正街紧邻汉江和长江,商船穿梭,货运便利,自然形成商业中心。汉正街市场兴起,外来客商纷纷建立会馆,建构奢华,以张扬其声势。会馆形制呈多样化特点,或为宫殿,或为寺庙,或为庭园,或为馆阁,不一而足。但较大的会馆多综合各体。名噪一时的会馆很多,山陕会馆、徽州会馆、长郡会馆、岭南(广东)会馆、黄州会馆(帝王宫)等皆为翘楚,至今留传名声较为显著的有绍兴会馆、宝庆会馆、药王庙、西关帝庙等。
解放以后,国家经过恢复和发展,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改造了私营商业和手工业。20世纪60年代,汉正街一些大的商店如谦祥益绸布店,改建扩建成百货商场;原享有盛名的汪玉霞、久康等食品厂,也扩建为硚口食品厂等国营工厂。70年代,汉正街在原有街道的大体布局下,条石路面已翻修成平坦的水泥马路;砖木结构的铺面也大部分改建,并兴建了医院、影院、邮政局、银行、旅社、餐馆等。至80年代以后,改革的春风,使古老的汉正街进一步焕发了青春;开放的浪潮,使小商品市场得以恢复和发展。它以全国开放最早而名噪天下,堪称“中国对内搞活的成功典范”,号称“天下第一街”。
1982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长江日报》同时刊登《搞活管好小商品市场》的评论员文章。此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汉正街,《瞭望》周刊发表《小商品的河流一一汉正街》一文,全面介绍了汉正街市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专题新闻《汉正街连接五洲四海》;新华社刊发系列调查:《小街道、大市场》、《追踪农村消费节拍、面向农村广阔市场》和《国营集体个体齐发展、谁也离不开谁》。以汉正街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亦是精彩纷呈,如8集电视连续剧《汉正街》、《还是汉正街》在中央电视台和美国旧金山、芝加哥等地陆续播映;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节目播放专题片《汉正街》,《经济半小时》连续播放专题新闻《天下第一街之“谜”》上、下集;湖北电视台《中华之最》栏目播放专题片《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一一汉正街》;武汉话剧院编演的4幕话剧《万宝街》首次在武汉中南剧场公演,该剧反映汉正街个体工商户勤劳致富的经历,歌颂了党的富民政策。汉正街个体工商户王仁昌创作的、反映个体工商户生活的长篇小说《风流巨贾》由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等等。
90年代,汉正街逐步向专业化、大型化、综合型室内市场发展。从2013年开始,汉正街正式开始启动改造,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市场搬迁,再用10-15年时间完成建设,汉正街购物主题公园、世界上最高的跨江摩天轮“汉江之眼”等项目将落户汉正街,有着“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将被打造成为世界级滨水中央旅游商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