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正街附近有个药帮巷,它与汉口中药材的经销息息相关。
药帮,即中药材帮,是汉口开埠以来就有一个商业大行帮。早在明末宗祯年间,有一批来自河南怀庆府的药农,携带当地出产的地黄、山药和其他中药材来汉口摆摊销售。他们在今硚口区“保寿桥”附近的一条僻近小巷居住下来,就地出售中药材。时间一长,一些药材商贩都聚集到这里做药材买卖。生意越做越活,名声越传越远,从河南沁阳及邻近地区来的药农也就越来越多。他们定居下来后,集资兴建了怀庆会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帮口”,人称“怀帮”,这就是汉口最早的药帮,这条无名小巷也因此得名“药帮巷”。随着汉口市区日渐发展,一条僻静的小巷发展道“药帮大巷”“药帮二巷”“药帮三巷”。
“怀帮”生意做出了名,本省汉阳县、咸宁县和武昌县的药商也纷纷来药帮巷做生意。为便于竞争,又形成了“文帮——汉阳帮”和“武帮——武昌、咸宁”(对外称“汉帮”)。外省的如浙江、江西来的药材商,则人称“浙帮”、“江西帮”。
各帮口自成体系之后,为了把生意做的更紧加兴旺,便各自组织人到药材产地区收购。他们鼓励药农种药、采药,鼓励长途贩运,包产包销。还有的店铺在地产设收购站、点,就地收购。药帮巷内以及邻近的九如巷、沈家庙、大夹街、汉正街等地自然形成了药材市场。
生意兴隆,钱赚多了,一些大商号的头面人物都认为这是“药王”孙思邈的“赐予”,因而各帮共同捐资在今硚口区药帮巷小学地址上修建一座“药王庙”。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日“药王”生日那天,都到庙里进行朝拜。
汉口药王庙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壮观。黄瓦、绿棰、金边,还绘有云头小狮花纹。共分为前后大殿和花园三部分。前大殿对面有一座戏台,戏台前是弧形看台楼,楼上设女座,楼下男座。
前殿门宇轩昂,门上有镂金浮凸的“药王殿”三个打字牌额。门口两侧蹲伏着高约2米、宽约1米的一对大石狮,大殿卷棚前,石台阶中间是甬路,卷棚两边是钟楼,楼旁均建有石碑亭。前大殿的正中供奉有药王孙真人的牌位,设有神像。
后大殿有一个大阁,名“覃怀阁”。这里是覃怀会馆(即怀庆会馆)的会议室,大阁后面是一座“三皇殿”供奉着“三皇”神像。
花园分东花园、西花园和后花园。这三个花园是怀帮仕商避暑胜地。
“药帮”是自有汉口就有的一个大行业帮口。其中,汉帮的“文帮”多半是由黄陂、孝感和汉阳的药商自然形成,以沈家庙、九如巷、大夹街为根据地。民国年间就有黄永新、程永新、李永新、肖永大、肖天顺、黄永茂、永新昌等大字号。“武帮”多半是由咸宁、金口、武昌的药商自然形成,以大夹街、汉正街为根据地。在民国有复昌祥、徐公兴、大成昌、钱大有、钱水兴、王复兴、刘义昌等字号。“浙帮”“江西帮”的药商人少些,并逐步衰退。
这些帮口自成体系之后,为了竞争生意,采购到又好又便宜的药材,各帮便组织人到各产地去收购,因此就出现了“地道药材”的美名。他们经营有方,鼓励长途贩运,包产包销。还有的字号在产地设收购站,称为座庄。
各帮口的一些非字号药工,学了药材一行,又无资金开店,就靠“打过货”维持生计。他们都是些比较勤劳的内行,对推动药材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他们的参与下,清末民初汉口的药材行业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汉口药王庙在当时药材行业中举足轻重,曾盛极一时。庙内有很多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历史文物。可惜历遭劫难,绝大部分被毁坏。覃怀会馆为了保护庙宇,在庙里办
了罩怀小学,学校经费大部分靠收庙产房租开支。覃怀会馆成立了董事会管理学校。建国后,覃怀小学便成为民办公助的学校,1956年改为公办的药帮巷小学至今。
药材行业兴旺发达了起来,于是有人提出药业应大联合,成立“药材帮同业会”,把各帮都统一到同业公会中来,以免产生矛盾,不利生意的开展。这样,汉口有名的中药铺如叶开泰、九千年、陈太乙、刘有徐、同仁堂、金同仁等和前面提到的药材行、字号共同出面,邀请各帮有名望的人物到药王庙会商,成立了药业同业公会,选举了会长和理事,实行一年一换制。选地。在民国有复昌祥、徐公兴、大成昌、钱大有、钱水兴、王复兴、刘义昌等字号。“浙帮”“江西帮”的药商人少些,并逐步衰退。
这些帮口自成体系之后,为了竞争生意,采购到又好又便宜的药材,各帮便组织人到各产地去收购,因此就出现了“地道药材”的美名。他们经营有方,鼓励长途贩运,包产包销。还有的字号在产地设收购站,称为座庄。
各帮口的一些非字号药工,学了药材一行,又无资金开店,就靠“打过货”维持生计。他们都是些比较勤劳的内行,对推动药材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他们的参与下,清末民初汉口的药材行业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汉口药王庙在当时药材行业中举足轻重,曾盛极一时。庙内有很多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历史文物。可惜历遭劫难,绝大部分被毁坏。覃怀会馆为了保护庙宇,在庙里办
了罩怀小学,学校经费大部分靠收庙产房租开支。覃怀会馆成立了董事会管理学校。建国后,覃怀小学便成为民办公助的学校,1956年改为公办的药帮巷小学至今。
药材行业兴旺发达了起来,于是有人提出药业应大联合,成立“药材帮同业会”,把各帮都统一到同业公会中来,以免产生矛盾,不利生意的开展。这样,汉口有名的中药铺如叶开泰、九千年、陈太乙、刘有徐、同仁堂、金同仁等和前面提到的药材行、字号共同出面,邀请各帮有名望的人物到药王庙会商,成立了药业同业公会,选举了会长和理事,实行一年一换制。选上的人就主持公道,互通有无、调节关系、筹备药王会等工作。公会的经济来源靠募捐,按店铺大小,出钱多少,自报公议,每年收支张榜公布。“官员”们不拿工资,纯属义务性质。
“药王会”是一年一度在“药王生日”(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日)举行的活动。这天凡是药业人员,都凭券参加。整个活动持续三天。持券者按时人场,先拜药王,后看戏,看完戏在馆子里就餐。为了搞好这项活动,还请名伶演戏,如吴天保、关啸彬、陈伯华、李罗克、周天栋等京、汉、楚名伶,都曾来药王庙唱过会戏。公会人员还要办酒宴款待。
自有了药帮后,“药王会”就没有间断过,每年如期举行。会后又重新选出第二年执掌“官员”。选出后,新旧“官员”办理移交。如此往返,年复一年,一直沿袭到解放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