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汉一桥东侧,紧靠武胜路外,有一条房屋整齐、长约200米的小巷,名叫“淮盐巷”。清代,淮盐的税征机构“督销淮盐局”便建在近旁的武圣庙,汉口淮盐商人的组织“盐淮公所”也在这里。清初,汉口的盐商多集中在此居住和从事交易活动,200多年间,曾盛极一时。附近还出现了淮盐一巷、淮盐二巷,这些地名,都与盐务有关。
淮盐巷的兴盛与汉口淮盐运销密切相关。清代,汉口淮盐经销业务逐年兴旺。清代淮盐的经销办法是通过官府给盐商发行“引凭”。每引可贩盐364斤。为运销方便,每引又可“解作四十四包,包重八斤四两”(《续辑汉阳县志》)。雍正期间湖北额派淮盐557,092引,至乾隆年间,又加至559,618引,合二亿三百多万斤。清廷户部还规定:湖北、湖南两省淮盐都在汉口分销。因此,汉口的“盐务一事”便“甲于天下”(《汉阳府志》)。到咸丰元年(1851年),汉口运销淮盐竟达四亿斤。各地盐商群集汉口,形成“十里通津驻盐艘”的盛况,淮盐巷也达到鼎盛时期。
由于食盐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淮盐运销由盐商垄断后,他们勾结官府,任意加价加耗,甚至掺兑泥沙,从中牟取暴利,老百姓则无可奈何,因此盐商一般都发了大财。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描写淮盐巷盐商的经营情况时这样写道:“上街盐店本钱饶,宅第重深巷一条。盐价凭提盐课现,万般生意让他骄。”“一包盐赚几厘钱,积少成多累万千。若是客帮无倒账,盐行生意是神仙。”
由于盐价不断上涨,盐商们从中捞到大量油水。据《续辑汉阳县志》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每引盐竟至白银三十余两!当时便有人慨叹:“楚中数百万生灵之膏血,无不输于淮上”。盐商们发了财便大肆挥霍,除把淮盐巷的住房修成清代汉口最好的里弄外,一些大盐商还盖起别墅园林《汉口丛谈》记载江苏丹徒盐商包云舫,在汉口经营淮盐“手致数万金”,其胞侄包山修建的怡园,为“汉上胜地”。辛亥革命以后,纲盐制度废除。盐商们有的改业,有的回原籍,淮盐巷便开始冷落了。
民国年间,政府征收的盐税,每担高达十元四角,占当时汉口牌价的75%。尽管如此,由于盐商没有竞争者,无论盐质好坏,均可按牌价出售,加上牌价又有优厚的利润,因此,盐商们仍然过着奢侈的生活。当时淮盐公所每票进盐4000担,每担折合市秤127斤,抽400元作为经费、淮盐公所甚至与总商会、银行公会鼎足而立,可见其声势之大。
解放后,垄断盐务的情况一去不返。淮盐巷也成为居民生活区,只有巷名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汉口淮盐运销的历史见证。
如今的淮盐巷,仍保留清代人叶调元在他竹枝词里唱的“宅第重深巷一条”的情调。这条巷子,笔直、干净。在汉正街商业区里,也显得图得的安静。整条巷子,全是两层楼房,三米宽的水泥通道,被一个个过街楼分成明暗相间的一小段一小段。这些过街楼,旧时全是雕花木的,后来改用结实的水泥板了。一出巷子口,就是汉正街的糖果食品市场,满街的五颜六色,满街的汹涌人流,满街的“麻木”(一种可载人、载货的正三轮摩托车及人力三轮车),非侧身不得通过。
当年监销淮盐总局的旧址,如今它的门面不朝淮盐巷开,而是朝汉正街街面开。从正面看,这幢坐北朝南的古老建筑物,排面宽阔,门柱高耸,前廊宏伟,透露出昔日衙门的威严。清代,这里是盐税的征收机构。厅堂地面上,还有残破的红色水磨石,是民国时期政权机构驻扎时留下的痕迹。到了新中国,硚口区司法局、检察院曾设在这里。
近些年来,大楼被一些私营公司所租赁。31号门牌住着一位贺淦荪老先生,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老先生生于1926年,从5岁起住在这条巷子里,这条巷子北边一段,也就是他住的地方,为怡怡里。怡怡里原来直通汉正街,与淮盐巷平行,后来南段被长江食品厂占用了,修起了大厂房。1972年,怡怡里北段成了准盐巷的一部分,因此淮盐巷巷子中间拐了一个弯。
说起恰怡里,就说到贺衡夫,贺淦荪先生的堂叔。他是汉口有名的资本家,曾任民国时期汉口市总商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香港回到武汉,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贺家发迹以后,兄弟六个在汉正街买地置业,修起了一条巷子,这就是怡怡里,取“兄弟怡怡”之意。